道還要無理。要是大家都像李傕一樣給皇帝顏色看,那大家的日子就會好過得很。
可是,即便皇帝無能至此,大家還是搶來搶去,爭先向皇帝效忠。這不是忠君,而是都企圖從皇帝那裡得到更多實惠,例如官職。因此,再無能無德的皇帝,我們也會去追捧,這樣反而造就了更無能更無德的皇帝來影響我們的生活。
因此,漢獻帝雖然窩囊,但是仍然安坐龍椅,而且能夠期待更美好的未來。過了年,正月初七,獻帝下詔改年號為建安。
那個能夠在建安年間給皇帝安定生活的人是誰呢?
會是眼前這個叫郭圖的人嗎?當時被視為天下第一霸主的袁紹,不想被排除在天子的衍生利益圈外,就派郭圖來大陽打探情況,考察一下把漢獻帝接到鄴縣的價值到底有多大。袁紹手下有一個叫沮授的謀士,他建議迎接獻帝到鄴縣。可是,郭圖和淳于瓊反對,他們認為漢室衰微,天下誰有本事就是誰的,如果把天子接到自己身邊,以後屁大的事兒也得先請示彙報,那樣自己就沒權力了,實在是礙手礙腳。袁紹可不想請一個絆腳石來身邊,就暫時放棄了迎接天子的打算。
七月一日,在張楊、楊奉、韓暹、董承的護衛下,獻帝一行終於回到了洛陽。
經過了幾次戰火的洗劫,眼前的帝都洛陽滿目瘡痍,宗廟公室盡為黍離。帝國顛覆,天下塗炭,讓人站在宮殿的廢墟前彷徨不忍離去。城裡只有已故宦官趙忠的住宅可住,獻帝就被安排在趙府臨時居住。然後,張楊在南宮找了一處相對完整的宮殿,修繕一番,把獻帝搬進去,將這座宮殿命名為楊安殿,意思是他給了皇帝安定生活。獻帝下詔,張楊為大司馬,韓暹為大將軍兼任司隸校尉,楊奉為車騎將軍。獻帝被他們控制,他們做什麼官,由他們說了算。一切都是利益的驅動,他們護衛天子,其實是為自己謀,偏偏打著忠君的高尚旗號。
幾天後,張楊撤退回到河內郡,駐紮在黃河北岸的野王。楊奉也撤出京城,駐紮在洛陽以南的梁縣。但是董承和韓暹沒有撤走,因為留在洛陽就可以掌控皇帝。
張楊和楊奉為什麼離開呢?因為他們遇到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吃飯。董卓在遷都長安時,放火燒了洛陽和周圍二百里的地方,強迫百姓西遷,所以洛陽成了一座死城。城裡只有天子、百官以及御林軍,根本找不到吃的東西。獻帝下令尚書郎以下的官員全都到郊外挖野菜。當官在行的,往往挖野菜不在行,很多人完成不了挖野菜的定額任務,唯恐回去蹲監獄,加上飢餓,乾脆死在了破牆斷壁間。
對於漢獻帝來說,誰抓住他的胃,誰就能抓住他的心,誰能讓他吃飽,誰就是功臣。李傕能讓他一天吃兩頓飯,偶爾給他幾根發臭的牛骨頭,也能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兒,誰要是能讓他一天吃上三頓飯,那就是特等國家功臣了。在河東郡,獻帝曾經在山洞藏身,在田野露宿,差點兒餓死。這時,獻帝想起了呂布,親自在木板上書寫詔書,讓呂布帶著糧食前來救駕,呂布當時被曹操打敗,自己還填不飽肚子,哪有能力照顧別人,就派了使者前去說明情況。
不過,既然是皇帝,總是有投資價值的,喂皇帝比餵豬強多了,皇帝捱餓時,你給他一碗米,以後他會還你一碗金子。河內郡太守張楊派了幾千人背上足夠的糧食來接應獻帝君臣,河東郡太守王邑送來一些布帛。有吃的有穿的,皇帝又是皇帝了,封張楊為安東將軍,王邑為列侯。
現在回到洛陽,誰能解決皇帝的吃飯問題呢?
二 一袋糧食引發的高層爭論
很多宏大的事情,成敗往往取決於細小的事情。你也許志在天下,不屑稼穡。可是,在三國曆史上,一個個天下英雄的偉大行動,往往因為糧食缺乏而擱淺。諸葛亮數次北伐曹魏,幾度看到勝利的希望,但總是因為糧食問題而被迫撤軍。司馬氏集團正是在淮南大力屯田種糧,才有底氣渡江而過,吞併孫吳帝國。
黃巾暴亂,董卓暴政,群雄紛起,戰火連綿,能種田的人不是去打仗就是去逃難。路上堆滿白骨,地裡長滿荒草。拉起一支部隊就想當天下主人的人比地裡的荒草還多,可是誰也不會去想解決天下人的吃糧問題。沒有人能儲備一年的糧食,餓了就去搶,飽了就把多餘的糧食毀掉——糧食運輸消耗大量人力,為了讓更多人投入戰鬥,又避免糧食落入敵人之手,多餘的糧食往往被毀,反正是戰勝了可以再搶,戰敗了死了也不用吃糧食了。因為糧食匱乏,還未同敵人作戰就自行潰散的軍隊數不勝數。
袁紹和袁術兄弟倆,一南一北,兩大霸主,一個比一個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