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典挺身而出,跪在地面,說:“微臣對不住王爺,但微臣一心為大明計!”
馬士英緊跟著他跪下去。
“今日這件事不了,請諸位先不要離開寧紹。”
魯王罵道:“孤就要離開,你能把我如何。”說完這句話,“噔噔噔”往外走去,一邊走,一邊罵,“大不了,孤再去台州過日子。”
在場諸位,沒有人比馬士英心裡還清楚,若沒有翟哲的默許,朱大典怎敢帶兵進入寧紹。
第443章 難不降(文字)
一個要臉的人很難在朝堂之爭中獲勝。(百度搜尋更新最快最穩定)
魯王怒氣衝衝走出廳堂,馬士英等人翹著屁股恭送。
朱大典也沒想到魯王這麼好應付。識不足則易怒,在爭奪那個最高的位置的路途中,怎能因為臣子的背叛放棄任何可能的希望?
這半年來,魯王對文臣武將近乎言聽計從,今日各位閣臣的變化讓他始料未及。但浙東由平虜將軍翟哲主宰,在平虜將軍沒有明確表態前,他本該直奔南京城下,當面向翟哲的求證,或者以浙東監國的身份統領大軍,做殊死一搏。
但魯王走了,奔向台州。
朱大典當然不會去攔截他,魯王走到越遠,他的麻煩越少。翟哲和唐王對他都有承諾,但逼君退位風險極大,名聲不好,能這樣平穩的解決,不動干戈,幾乎是完美的結果。
沒有人再來阻攔。屋子人的目光都落在劉忠藻身上,各位文臣也都想聽聽唐王的聖旨中究竟有何內容。
劉忠藻開啟聖旨,聲音朗朗,抑揚頓挫的讀了一遍。
眾人仔細在聽,不錯過一句話甚至一個字。等劉忠藻聽完後,所有人都是一個表情,似悵然,似解脫,似欣喜,似迷茫。
劉忠藻收起聖旨,朝周圍一圈拱手道:“陛下認同魯王封綬過的官位和爵位,所遇朱閣部、張閣部、馬閣部和宋閣部仍然是內閣大學士。寧紹的各位大人暫時仍居原位,等大軍收復南京後,再另作封賞。”
他這句話已在透露翟哲與唐王早有協議,表明此事已是板上釘釘。
朱大典幫腔作勢,說;“從此大明只有一個皇帝,做臣子的當以國事為重,早日恢復大明江山。”
他以唐王的閣臣身份說話,掩飾不住得勢。唐魯歸一,他將成為獲取利益最大的那個人。無論對唐王,還是翟哲,他是雙方都可以接受的人選,內閣首輔的位置正在向他招手。
張國維、宋之普和錢素樂等人都默不作聲,他們昨日還在為魯王登基做準備,今日竟然就變了天。
朱大典率軍到此,不敢動魯王,但其他人就不好說了。在這個時候跳出來為魯王盡忠,未必會有多大危險,但日後再想在朝中謀求一個像樣的位置恐怕就難了。
朱大典拱手向張國維:“請張閣部為魯王起草一份退監國位的詔書。”
“呸!”張國維狠狠的吐了一口吐沫,說:“我最近手臂有恙,執不了筆,另請高明吧。”
他在魯王朝中為首輔,辛辛苦苦奔波半年,到頭來被朱大典壓了一頭,沒有當面與朱大典撕破臉就不錯了,哪裡還會做這等事情。
“你!”朱大典就要發作,轉首看眾人都以敵視的眼光在看著他,隱隱有些不安,忍住自己暴躁的脾氣,看向馬士英,說:“馬閣部,那由你來起草。”
馬士英晃了晃腦袋,說:“魯王在浙東威望甚高,我雖然在閣,但從未在浙東行事過,由我起草只怕不能讓士子百姓信服。”他精明之極,知道誰幹了這件事,就等同於站在了忠於魯王文臣的對立面。翟哲都躲在幾百裡的南京城下,他又怎敢出頭。以他的判斷,平虜將軍現在就是風向標,只需盯住翟哲的意圖,朝堂中必有他的一席之地。
朱大典環視一週,見眾人都低下頭去,冷笑道:“連這等小事你們都在推諉,又怎能為朝廷盡忠。”他轉首吩咐身後的親兵,“拿筆墨紙硯來。”
戰事尚未結束,眾多文臣開始盯著將要收穫的戰果。
魯王內閣的幾個大學士本已憋足了勁,沒想到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心中有失落在所難免。但在塵埃未落之前,所有人都還心懷希望
十月底,鄭氏水師四萬人從東海北上,戰船阻塞住長江的流水。
清廷蘇州提督吳勝兆遲遲沒有退走,等他回過味來,已是來不及了,被圍困十日後,率麾下兵馬割掉辮子,嚮明軍求降,歸平虜將軍麾下。這幾日各縣遴選的新兵也陸續趕到到達常州府,翟哲督十五萬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