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大,失望越大”,顧維鈞從事外交多年,對此中的感觸,非常人所能理解。一方面,中國雖然獲得了巴黎和會的正式邀請,但西方列強當中真正對中國友好的只有美國,而美國的支援能達到何種程度,他尚不得而知。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帶給國人“公理戰勝強權”的空前樂觀和北京政府務實的外交方針之間強烈的反差,更讓他感到如履薄冰,因而不得不慎行謹言。
而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顧維鈞之所以在邊防督辦府停留了那麼久的真正原因。
而讓送行者們感到疑惑的另一個問題是,是顧維鈞為何要捨近求遠,不是搭乘直航歐洲的輪船經印度洋、地中海直抵法國,而是繞道日本穿越太平洋,從美國橫渡大西洋。外交部對外界的解釋,則是一位發言人所說的“歐亞航線班輪稀少一票難求”。而當時興高采烈的人們,並沒有注意到這當中的隱情。
列車在夜幕之中呼嘯前行,顧維鈞回想前些時候“歐戰勝利”的訊息傳到中國的那一刻。在那些日子裡,中華大地舉國歡騰,上自政府要員,下至黎民百姓,無不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一年來美國總統威爾遜倡導的“公理”在世界各地廣為傳播,在中國人眼中,取消西方列強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廢除所有的不平等條約,就是最大的公理。由此,能否“廢約”自然成了國人評判這次和談成敗的首要標準。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