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兩者差別也挺明顯的,“互聯標準架構”支援一定程度的“即插即用”,而“工業標準結構”就不具備這個特性了。
另外,由於ibm…pc使用的cpu是4。77mhz的intel8088,因此“工業標準結構”的頻率也是4。77mhz,進而匯流排頻寬為4。77mhz*8位/8=4。77mb/s。
而二代方圓個人電腦使用的cpu是8mhz的intel8088和mc68000,以及12。5mhz的mc68000等,所以匯流排頻寬至少為8mhz*8位/8=8mb/s
這個差距不可忽視,因為調變解調器、網絡卡、音效卡、顯示卡等擴充套件卡所連線的插槽,其另一頭就是連線在系統匯流排上,進而對網路應用程式、遊戲等軟體的執行,有著明顯的效能提升。
到了三代方圓個人電腦時代,“互聯標準架構”和ibm的xt匯流排、at匯流排就越發漸行漸遠了,蓋因其進一步完善了“即插即用”功能,以及推出了16位版本的isa…16。
這也就意味著,在匯流排頻率不變的情況下,資料吞吐量翻了一番,也就是計算機效能增加了一倍。
由於成本的制約,isa…16在方圓個人電腦產品線上應用有限,其大展身手的領域是方圓工作站和方圓伺服器。
在完全32位的四代方圓個人電腦來臨之際,做為技術預備的一個環節,isa匯流排也提前一步進化到了32位的版本——isa…32,並首先部署到高階產品線上的方圓伺服器和方圓工作站當中。
isa…32有不少變化之處,比如除了資料寬度提升到32位。從而匯流排吞吐量至少比isa…16翻一倍之外,它的執行頻率也不再和速度越來越快的cpu保持同步。
換而言之,“倍頻”的機制被引入了進來。
cpu和搭載記憶體控制器的北橋之間的匯流排。稱為frontsidebus——前端匯流排即fsb。
從現在開始,isa…32和cpu的執行頻率被fsb分割開來,cpu的速度由fsb和倍頻決定,而isa…32則和fsb掛鉤。
digital…1系統裡就是這樣的情況,其搭載的risc架構處理器holder,執行頻率是40mhz,倍頻為2。fsb和isa…32匯流排都是20mhz,匯流排頻寬因此達到了20mhz*32位/8=80mb/s,從而為數字影片處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holder處理器、isa…32匯流排、大容量記憶體、專門負責硬體編碼解碼的數字訊號處理器。以及其它晶片,只是保證了digital…1系統具備足夠強勁的效能,以處理龐大的資料流。
不過,還有一個容易產生瓶頸的地方也需要處理。那就是硬碟、cd驅動器、d…vhs錄影帶這些機械式的外部儲存裝置。不能拖了已經準備就緒的高速電子裝置的後腿。
digital…1所使用的硬碟,是日本富士通製造的10。5英吋硬碟,唐煥拿過來又加入了不少自己的技術,從而形成了一套可提供容量高達1338mb的企業級儲存系統。
其中,最主要的技術有兩項,一個是redundantarrayofindependentdisks——獨立硬碟冗餘陣列即raid,另一個是smallputersysteminterface——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即scsi。
顧名思義,raid就是用控制器把多塊硬碟連線到一起。從而在容量、速度、安全性上提供更好的指標,digital…1系統的1。338gb硬碟容量便是一個很好的應用例項。
光有“大肚量”不行。還必須要有足夠的資料傳輸速度。scsi就是用來解決這個問題。
它是一種用於計算機和硬碟、軟碟機、光碟機、印表機、掃描器等周邊裝置之間的系統級介面標準,其定義了一套命令和通訊協議,透過獨立處理器進行資料傳輸,具有速度快而穩定、cpu佔用率低等等優點。
事實上,這些技術早就在高階領域的方圓伺服器、方圓工作站上應用了,要不然其憑什麼對ibm的大型機、dec的小型機發起勢頭兇猛的挑戰?
目前,scsi標準就已經進化到了第二版的scsi…2,相比於scsi…1,各項指標增倍,可同時連線16個外部裝置,資料寬度16位,頻率10mhz,從而提供的資料吞吐量達到了10mhz*16位/8=20m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