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底環境,“天池”選擇的是淤泥水底,“陽澄湖”選擇了沙礫,聽說聞名的陽澄湖大閘蟹,就是因為長年在沙礫的湖底爬行,才會有很獨特的味道。
做好選擇以後,李永發現水空間很快發生變化,水底在淡淡的淺藍色流光中漸漸生成,水位也有所下降,水面上方露出空白的空間。
原來的水空間就像一隻密封的魚缸,除了水,還是水,有了水底環境的選擇,並且露出水面和氣體的空間,水空間就更加接近自然水環境,魚蝦的活動方式也能更多一些。
李永仔細研究了水空間的升級規則,它大概是要積累一種類似經驗值的“生氣”數值。這個“生氣”是名詞,而非動詞,通常和空間裡存在過的生物數量、生命力有關。
簡單來說,空間裡活動的生物數量越多,個頭越大,累積的“生氣值”就越多,當生氣值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能夠升級。
此外,生氣值的高低,也與生物的種類有關,有的魚“生氣值”高一點,有的低一點,水空間裡似乎有一套評判標準與測定辦法。
總之,在李永弄了上千尾魚苗、蝦米放進水空間以後,經過幾天的成長,水空間才積滿生氣值,升到第三級。
只要繼續放養,水空間就能不斷升級,不但可以擴大水體的規模,似乎還會出現許多新的功能,比如這一次出現的是“水底環境”,也不知道下次升級,會出現什麼。
就這兩次升級以後的變化來說,水空間升級以後,可以擴大水體規模,也可以增加獨立水空間的數量,並且增加了水體型別、水底環境的選擇,越來越接近真實的水環境。
李永對水空間的期待,也變得更加殷切。
有了水面,感覺就會非常不同,特別是“天池”裡成隊的魚群游來游去,不時有幾隻調皮的小魚躍出水面,濺起一朵朵水花。
李永估計了一下,“天池”和“陽澄湖”的水體體積差不多,大概是兩米長,兩米寬,一米五高的樣子,“伶仃洋”則要小一些。
李永可以將手伸到水空間裡划水,或者逗弄小魚,如今空間擴大,水面上方又有空間,要是他願意,似乎也能夠整個人進入水空間?
李永很想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