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95部分

伯樂制,陸政東也是有思考的,陸政東甚至懷疑歷史上根本沒有伯樂其人。

整個先秦,東周和西周,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春秋和戰國,又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除了其他人們熟知的之外,用人機制的改變,也是這幾個關鍵時期的重要特徵。西周使用的是世襲的分封制,西周的滅亡,其實也體制在分封制的不合時宜,代之而起的是舉賢制。

舉賢制相對於世襲的分封制,肯定是一大進步,然而,舉賢卻是一種典型的人治產物,沒有制度性保證,任何人,都不一定把真正的賢才推舉上來。

正因為這種用人制度到一定的階段變了味道,無力選拔真正的人才,到了隋代,才開始了科舉取士,但伯樂制度這樣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在國內的各個歷史階段都能依稀看到

而現在組織部門每次去考察干部,說起來就是一個伯樂相馬的過程。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去考察干部的具有決定選拔幹部的權力嗎?

答案是否定的,決定幹部選拔與否的權力並不在他們手上,真正有權決定的是不需要親自出馬的,相反,那些派去相馬的人,都是一些低階官員,程式也千篇一律,找幾個人談話,提一些不疼不癢的問題,記錄的評語,就像老師給學生寫的期末評語,全都是空話套話,用在誰的身上都適合。

有人講,現在組織部門所作的評語,很多時候需要反過來猜,比如他們說某個人工作能力強,那不能理解成此人善於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他很可能是作風霸蠻,獨斷專行。

說某個人思想開放,不要認為這個人有很好的工作思路那就錯了,它很可能想說的是,這個人在男女關係方面有問題,再比如說,具有改革精神,很可能就是無視法律法規,任意胡為的代名詞。

只要上面想提拔某個人,組織部門這些低階別幹部得罪不起,於是也就將此人所有的缺點全部寫成優點。

好像現在搞的民主測評以及個別談話,也是認認真真搞形式,紮紮實實走過場。現在的組織人事工作,比哪一項工作都形式主義。

比如民主測評,能評出個什麼東西來?那些反對者敢寫反對嗎?就算敢寫,也是極少數,也是表面的。何況,對於他們來說,一個簡單的同意和反對,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更多的人,不願參與或者就算參與了,也是在走形式。因為他們知道上面原本就是在走形式嘛。至於個別談話,那就更是走形式了。誰都不能保證,這樣的談話,是否會傳到當事人的耳中,所以,幾乎沒人敢說真話,加上談話物件很可能是被安排的,無論說好的還是說壞的,都有一隻有形無形的手牽引著,把能夠出現意外的情況都一一排除掉了。

有人講這樣的選拔機制,很難做到任人唯賢,誰賢誰不賢,又沒有寫在臉上。惟才是舉,也不現實,官場集中的全都是所謂的精英,隨便抓一個,也是人尖中的人尖。這時候,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感情。誰跟領導靠得近,領導就用誰。

官場中,誰會和你靠得近?

無非幾類人。人們往往將會拍的列在第一類,列在第一類的,往往是會來事的,善於為領導排憂解難的。官場就是一個矛盾場,很多矛盾糾葛在一起,有許多事,領導自己並不適宜出面,如果有這麼一個人,領導什麼話不說,他早已經知道領導希望做什麼,並且悄無聲息地替領導辦好。這樣的人,你不用才怪,一定會重用,而且會永遠把他留在最重要的位置。

其次,還是用那些會辦事的,這種事,不是替領導辦私事,而是辦公事。能夠把公事辦得漂漂亮亮,讓領導政績斐然,卻又不對你形成任何威脅,這樣的人領導不用才怪。

第三,大概才是會拍的,平民反感領導身邊有那些阿議之人,可他們從來不知道,領導身邊,恰恰需要這樣一些人,否則,領導的意圖,誰來宣傳誰來貫徹。靠那些所謂的忠耿之士?那些所謂的忠耿之士自以為是,不太會在領導的意圖上面花心思,很難真正理解領導的思想,且不說他們肯不肯替領導去吹這個喇叭抬這個轎子,就算他們願意去做,因為沒有深刻領會,往往會走形。領導身邊,如果沒有一圈惟馬首是瞻者,領導的威信,怎麼能樹立起來?

類似的例子,俯拾即是。某領導希望宣示某種政綱,又不方便自己站出來說,便找機會,在會議上說。講話稿洋洋灑灑,長達幾萬言,關鍵其實只是幾個字。可說了也就說了,根本沒有人注意到這幾個字。於是,領導換個地方再說,還是沒人能明白。領導只好再換地方說,終於有一次,有人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