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在政體探索上經歷了多次重大嘗試。這些嘗試既是對民族危機的回應,也是現代化轉型的艱難探索。
王九曾分階段反覆研究、解析過其背景、失敗原因及歷史意義:
前奏:洋務運動
從林則徐的睜眼看世界,到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郭嵩濤等的艱難開始,到張之洞等人的漸趨有成!結果,被一次甲午海戰打醒了。
於是,單純的技術、科技、實業等層面,根本不足以拯救這個偉大的國家、民族!就成為不爭的共識。仁人志士對政體的探索正式開始……
一、君主立憲制嘗試(1898-1911)
背景
戊戌變法(1898):甲午戰敗後,康有為、梁啟超提出君主立憲,試圖透過維新改良挽救清朝,建立日本式君主立憲。
預備立憲(1906-1911):日俄戰爭後,清廷迫於壓力宣佈\"仿行憲政\",但核心權力仍掌握在滿洲貴族手中。
失敗原因
統治階層保守勢力反撲(如慈禧鎮壓戊戌六君子);
改革僅停留在表面,未觸及土地、官僚制度等根本問題;
滿漢矛盾激化,立憲派與革命派分歧加劇。
意義
首次系統提出憲政思想;
推動新式教育、廢除科舉(1905),為後續變革儲備人才;
暴露清廷改革虛偽性,加速革命思潮興起。
二、共和制實踐(1912-1927)
背景
辛亥革命(1911):武昌起義推翻帝制,建立亞洲首個共和國;
臨時約法(1912):確立三權分立原則,但袁世凱復闢帝制(1915)使其名存實亡;
軍閥割據(1916-1928):北洋政府失去權威,形成\"有共和之名,無共和之實\"的局面。
失敗原因
缺乏成熟的資產階級和市民社會基礎;
列強扶持代理人(如日本支援皖系、奉系軍閥,英美支援直係軍閥);
土地問題未解決,農民未成為共和制的支援力量。
意義
終結兩千餘年帝制,樹立\"主權在民\"觀念;
新文化運動(1915)興起,民主與科學思想廣泛傳播;
暴露西方制度的侷限性,促使知識分子轉向更徹底的革命道路。
三、黨國威權體制(1928-1949)
背景
國民黨\"訓政\"(1928):以孫中山\"軍政-訓政-憲政\"理論為依據,實行一黨專政;
新生活運動(1934):試圖透過道德教化強化統治,但流於形式;
抗戰時期(1937-1945):戰時集權體制強化,官僚資本膨脹。
失敗原因
黨內腐敗嚴重(四大家族壟斷經濟等);
忽視土地改革,失去農民支援;
軍事獨裁壓制民主訴求,引發中間勢力倒向共產黨。
意義
初步建立現代國家行政體系(如法幣改革、稅制統一);
抗戰期間維持國家主權完整,提升民族凝聚力;
其失敗證明單靠精英!完成社會革命是個偽命題。
四、社會主義制度確立(1949至今)
背景
新民主主義革命(1949):透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鞏固政權;
社會主義改造(1953-1956):建立公有制和計劃經濟;
改革開放(1978):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成功關鍵
徹底土地革命!贏得了占人口九成以上的廣大農民支援;
強有力的政黨整合社會力量;
漸進式改革平衡穩定與發展。
歷史突破
解決\"國家獨立\"與\"社會解放\"雙重任務;
創造後發、落後、受壓迫國家的現代化新模式;
證明此為符合國情的制度設計。
五、歷史啟示
1.
制度移植困境
君主立憲與共和制失敗表明,脫離社會基礎的制度移植必然失敗。如1912年國會選舉中,合格選民僅佔人口4%,民主是偽命題。
2.
社會革命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