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8部分

面一個正蹬衝過去,照頭蓋一肘,接著輪就行了。一條胳膊大翻車的一個方向輪的也有,單王八拳,雙王八拳,正王八拳,反王八拳。這是硬上的。

如果走巧,就可以不走大輪的立圓,把圓縮小,每一輪正好砸在對方的出拳胳膊上,就恰到好處了。對方右拳一出,讓咱右拳一輪給挑偏,左拳跟著就到了,他要後手一擋,咱前手正好又抽出來輪迴去了。反過來也一樣,揮個“義”字再翻回來。

實際這個也不盲目,舞棍花,刀花,穿劍,甩鞭,都是這個理。

捶上就捶上,捶偏了步子一上就是個切別摔。他就不是單純砸臉捶鎖口了,比如對方跟自己同勢子,就把前腳探他腳後,胳膊自他腹部往胸上一橫輪,就人輪翻了。如果他跟自己是順撇,還是前腳插到他腿後,用胳膊輪起來橫胸別摔。

梁鐵錘出了名的輪起來沒完。他輪起來不是光輪,而是能輪成一條繩鏢往前穿。一旦身子順暢能打出整體勁來了,就不用這麼傻乎乎的大輪了,就是前臂做個小圈翻背一崩就可以了,前手崩了後手補捶,後手反背前手補捶,勾摟掛劈,崩補集連。

實際是就連貫起來的反背錘與後直拳。胳膊輪起來了,腿也一樣的道理。身子仰俯擰旋,腿就勾掛截攔。也有專門的練法,破法,就是傳說的秘門螳螂了,對這一手都極為重視,成為破螳螂拳的螳螂拳,實際沒什麼破不破的,就是這個勁用活了。

有套說辭聽著跟故意氣人似的:“你快我短克,你靠我點破。鉤摟用提拿,番車迎轆轤。閃來我挪開,騰進我轉外。一肘遮半身,猿猴步法進。全身秘了門,任意隨敵人。”

這個簡單實用,只要能把勁摔暢快了,打一個也是打,打兩個也是打,基本就能殺出一條血路。梁鐵錘叫梁雪江,靠這一手打通了南北鏢路,又加上拳頭過硬,江湖人稱梁鐵錘。

按說成了名的人物一般不愛打這種擂,但是剛到太原就聽人講,有個年輕人神錘鐵肘,幾天打死了好幾個人,梁鐵錘感覺這亮鏢擂也太猖狂了,就打算來打一打。

他不知道裴秋實,見馮老三佔了一天了,一打聽說這幾天就沒下去,這才要登臺比試。

剛才喊了一嗓子的不是他,是邊上的一個夥計。

………【第三十五章 藝高不在個子上】………

第三十五章藝高不在個子上

古有力起身相迎,道:“梁老師近來可好,怎麼親自登臺?後臺說話。”

就把梁雪江給往後臺引,後邊那個粗矮短矬的青面也跟著優哉遊哉地跟了過來。

古有力對他這麼客氣,是因為雖然二人不是同枝,但從老祖宗那排,梁雪江跟自己的老師是一輩。

古有力屬於跟師早小輩分,他跟他老師實際差別都不大。

螳螂拳在這一時期也達到了一個完善進展的高峰,實際螳螂拳自早就是有少林羅漢短打演化而成的崩補八肘。然後在歷代的學習總結中逐漸添枝加葉,不斷完善。後來越來越多有了十八湊之說,而這還沒完。因為歷代學習螳螂拳者多是半路出家,折服而轉學,所以隨著歷代的編整,分成了各家風格。或者由於齊魯大地禮儀只邦的緣故,這些人還真愛湊在一起琢磨。而且一經盤道現之前的舊拳還都能論上輩,這就親上加親大鍋亂燉。後來套路是越來越多,風格也越來越多,最後都氾濫了。但是就核心內容,各家還都有各家的玩意兒。

古有力自早就習練家傳鐵砂掌、羅漢拳。已有名氣。後隨魁德堂王雲升先生學習螳螂拳。而王雲升先生在得螳螂拳前已是武舉功名,而且已經在家開設武館了,教得是彌祖長拳跟地功拳。

他這一支的拳功成型,實際是在古有力身上。

王的恩師“閃電手”快手李之箭,是正經的螳螂拳,先在南方做事,後回山東濟南開設鏢局,但一直沒有衣缽傳人。金盆洗手之後獨身雲遊,盛名不減當年。至煙臺福山聞聽王雲生善拳法,登門訪見,但見王雲升演習之後不讚一語。王很不服氣與李較技難,數招架而數敗。於是拜快手李為師,數年盡得其技而有成。

李之後便一路向北雲遊訪友,再無定所。傳聞至京津、奉天,再無蹤跡,也不知再有無傳人。

他這一支再往上到了生霄道人就不好核對了。

古有力是武松般的大漢,高人一頭乍人一背,提一條單刀的話能湊足三百斤了。

出道之時行經田野,適有二牛抵角,見之來疑相犯,乃共奔面前欲用角抵之。二牛先後到來,先到之牛,被一腳踢中腹部應聲倒地。後到之牛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