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期的特色。
年輕人得到環境的足夠支援,會興致勃勃充滿渴望地回應內心的呼喚,他對探索的熱切興奮之情,遠大於遠離父母和家庭的恐懼。這些新奇的冒險,也許是學校或工作的變換,也許是結婚、加人軍隊或出外旅行等等。
但不管你當時是什麼理由,它都幫助你邁出自己生活的一大步。矛盾的是,對自我而言,這種衝動冒險不見得是好選擇;但是對靈魂而言,卻能幫助它發展茁壯。
我們若不回應追尋者的召喚,它可能會轉換為陰影面。它會有強烈獨立的衝動,使我們孤立隔絕。若完全不理會它的召喚,它便會以不同的生理或心理異常狀態來表達。
想攀登靈魂極致的渴望,會促使人們以服用毒の品的方式來達到興奮,或者以渴求危險刺激、或不擇手段的追求等負面方式來表達。通常這種追尋是渴求成功的世俗野心,但有時它也可能是未加節制的精神層面的追求。
西方神話中,路西弗追尋精神靈性極致的故事裡,本意是“帶來光明之人”的路西弗,大膽地偷取上天的神力,想找尋更多的光明,但是因為他不只想要登高,更想要遠高於眾人之上,結果卻反而墮入無邊的黑暗中。追尋者原型的陰影面常會以傲慢的形象出現。
依卡羅士則不知是因驕傲,或是被自我熱切的追尋所激勵,魯莽地飛近太陽,熔化了臘翼而墜沉大海。
破壞者
人常用瘋狂購物、大吃大喝或酗酒用藥等方式來麻痺自己、不肯清醒面對生命。但是早晚人會因為內心的失落、恐懼、痛苦,而開始探索生命自我。我們以為是自己主動開始探索生命的意義,卻不知道其實自己是在破壞者原型的影響下而做的選擇。
弗洛伊德認為“死之衝動”與“生之本能”都是人類生命中極其強烈而無法抗拒的力量。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為何人明知抽菸會致命,卻仍繼續抽菸?為何人要從 ;事壓力極大的工作?為何人要繼續讓自己處在被虐待的關係中呢?許多人都以自我獨特的方法,藉著生活模式和自我毀滅行為,下意識地選擇死亡。
實際上,人沒有方法可以逃避死亡。對大多數人而言,甚至也不能完全逃避自我毀滅的行為。有人雖斷然放棄不良惡習,卻仍沉溺於某些社會可接受的行為模式中,如暴飲暴食、生活不檢或貪婪無度,似乎不能完全擺脫破壞者原型的影響。
於是,問題就可以簡化成是誰被毀滅?被誰毀滅?
如同所有的原型,破壞者也有正面和負面的表達形式。我們可以被破壞者原型的負面控制而成為罪犯或成為革の命家,以顛覆的破壞者來改變高壓控制的制度。謀殺、強の暴、虐待兒童和搶劫等破壞行為,都是破壞者病態的形式,全都會帶來自我毀滅。
若拒絕承認自己所造成的傷害,破壞者就會變成邪惡之人。最糟時,有些自我發展失敗的人,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道德感、或自制力,結果完全被破壞者控制,不但無能為力而且也無法停止自毀行為。
在正面形式中,破壞者特質幫助人們清理心靈衣櫥:在情感上,它幫助人們與不佳的關係分手;在精神上,它幫人們放棄不再適合的想法和行為。然而,當破壞者原型作用時,雖然是好的方面,內心總會因引發的破壞行為而產生負罪感。
愛人者
沒有愛,生命就無法與靈魂結合。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讓自己與某人或某事密切結合,最先是父母或代替父母角色的人,以後才是心愛的毪子或玩具。孩子漸漸長大,愛意執著的範圍就更大,包括住處房屋、遊戲玩具、親朋好友和各種活動。
人若與世界沒有任何聯結就會產生各式各樣的問題。從封閉自戀,到日常生活中無法對自己、對所愛之人、對工作、對倫理價值給予承諾。
當我們看到某處風景、從事某項工作、透過某種宗教或生活方式,而經驗到一種熱情,我們就體會到生之本能與欲の力。工作時,當我們感到與某物的聯結特別強,以至於當想到會失去它,就會引起無可忍受的痛苦時,這就是生之本能。沒有生之本能,我們雖活著,卻沒有生命的意義。
創造者
創造我們生命的,是靈魂,而不是自我。我們的靈魂會選擇以體驗疾病或失落痛苦來開啟更深的智慧,讓自我有所成長。這些方式,是自我所嫌惡的,因為自我的功用是用來幫助我們身體健康和功能正常。因此,當這類事情發生時,自我會覺得飽受迫害。
不管統整後的意識會變成什麼,不管對自己有多忠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