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專 家 導 讀

孩子自由的行動對於培養自身的習慣是不可多得的機會。自由行動能夠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減少對家長的依賴,也能夠逐漸地適應社會,養成良好的個性。家長們在適當的時候,應該多鼓勵孩子進行自由行動。

需要多說一點的是,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傳統下,自由和愛的教育是一以貫之的。相比較之下,中國的傳統更多強調的是父母的權威,是長者的權威。我們不愛我們的子女嗎?愛!當然愛了。但是我們不能把這種愛轉化成一種嚴格的控制,用制約子女的行為表現我們的愛。值得慶幸的是,如今自由與愛的教育以及體現出的新的教育模式,已經慢慢地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之中了。孩子有他們需要受尊重的空間,他們應該得到活動的自由。

比如穿衣服,比如吃飯,等等。為什麼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裡自理能力特別強,有的卻相反?那是因為自理能力強的從小就進行了相應的訓練。一開始的時候他們穿衣服會很慢,甚至經常出錯;吃飯也會把飯粒撒得滿地都是。但是如果不經歷這樣的階段,他們永遠都會比同齡人慢一拍。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確保這種活動過程中的安全,其他的就儘量放開手腳吧。

我們可以從本書中看到,哪怕再小的孩子,也不需要過度的“保護”。我們往往會從自己的感受出發,去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但是他們會有跟大人完全不同的視角。平等地對待孩子,除了在思想上要有所準備外,在行動上也有需要講究的地方。比如,當我們跟孩子交流的時候,能不能蹲下來,與他們處於一個同樣的視角?

感知覺是其他認知活動的初級階段,重要性卻不可小視,它是所有認知活動的開端。人的認知過程如同一個資訊的接收、編碼、儲存、提取和使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資訊的輸入是第一個也是最基本的環節,而人們接受資訊就是靠感知覺來完成的。

從出生開始,就應當積極培養孩子的各種感知覺能力。當然,不同的感知覺發生髮展的規律也各不相同,它們的敏感期就存在著一些差別。例如,聽覺的發展從胎兒時期就開始了;0~歲是嬰兒視覺發育的敏感期;觸覺發育的敏感期則在0~2歲; 3歲左右是方位知覺發育的敏感期;~3歲是大小知覺發展的敏感期;時間知覺的敏感期會更晚一些,大概在7歲左右;而觀察力則是更高階的感知覺形態,在各項感知覺陸續發育的基礎上,3~6歲將迎來孩子觀察力發展的敏感期。

各種感知覺的培養重點在於使孩子認識到“不同”。聽覺和視覺的培養也一樣,比如用各種不同的道具製造不同的聲音、不同的顏色。本書中的方法值得借鑑:在分辨不同的聲音和顏色的同時,又培養了視覺和聽覺:真是一舉兩得。

剛出生的新生兒是無法辨別色彩的,他們的眼睛裡,只有單調的黑白灰3種顏色。3~4個月大的新生兒,一般就已經能夠辨別黑白灰以外的顏色了,當然,紅顏色尤其能夠引起他們的興奮。所以我們不妨在房間裡貼上多種色彩鮮豔的動植物圖案,讓孩子不斷地接觸不同的顏色以訓練孩子對色彩的敏感。

觀察力是一種穩定的、持久的品質,它要求孩子從紛繁的表象中揭示出那些最本質最典型的特徵。例如,達爾文曾經隨船遠航,經過世界上許多地方。他特別注意觀察各種生物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隨時記錄並蒐集標本,最終找出了生物進化的規律。達爾文的觀察力就為世人所推崇。

我們可以透過讓孩子畫圖畫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觀察力。1歲之前,孩子的小肌肉還不能控制手指的精細動作,只能畫類似毛線圖的塗鴉作品;等到1歲之後,透過對實物的對比觀察,他們就能夠逐步開始用畫筆解讀實物。只有那些觀察力強的孩子才能更好地表達真實的世界。透過圖畫的方式,我們可以訓練孩子觀察力的目的性、持續性、細緻性和概括性。

對於記憶力的培養,我們可以從本書中學到不少技巧。比如把一些枯燥乏味的文字以生動活潑的形式表現出來,能夠增強孩子對這些知識的興趣。而在簡單接觸文字之後,可以採用一些複述或者重組的方式使孩子進一步加強記憶,如把要點重新寫到紙上的辦法,讓孩子提煉出事件的線索。依照一定的線索訓練,他們的記憶力就會得到加強。把記憶材料加以序列化、模式化或者規範化的過程,就是重組。這樣的方法,同樣能使孩子獲得比記憶材料更加系統的認識。比如背誦一篇古文,在理解文義和前後邏輯的基礎上,背誦就會順暢得多。

創造力是一種產生新思想、新發現或者創造新事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