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10月10日回到赤岸的當天,他與鄧小平向晉冀魯豫軍區第一、二縱隊下達了關於平漢路作戰的部署,開始了戰役的具體行動。早在這三天前,他們已將冀魯豫軍區主力部隊和晉南、太行、太嶽各縱隊依次編為第一、二、三、四縱隊,每縱隊約1。2至1。5萬人,進一步加強了野戰兵團的力量。在10日的部署中,劉伯承與鄧小平指示“為適時組織平漢戰役”,所有平漢路沿線部隊應打破區域界限,實行統一指揮。同時命令部隊控制邯鄲南北的湯陰和臨洺關一帶,以“準備在漳河北消滅敵人”。他們還告誡冀魯豫、冀南軍區“應放鬆次要方向,抽出大軍使用於平漢線有決定意義的方向,不可處處顧慮,兵力分散,到處無力”。
由此可見,他們已決心集中主要兵力於主要方向,在預設戰場殲滅沿平漢路北進的國民黨軍。
把戰場預設在漳河以北、邯鄲以南地區,劉伯承是經過了周密考慮的。
這裡西有太行山作屏障,東面是漳河和滏陽河兩水之間的河套地帶,地勢平坦,土質多沙,除村落外,敵人難以構築有效的防禦工事。這裡又是太行、冀南、冀魯豫3塊根據地的交匯之處,戰前便於3區主力向心開進,戰中利於地方武裝和民兵支援配合,後勤供應和戰場準備工作也易於在根據地內就近籌劃。從敵我鬥爭態勢看,這裡還是阻扼國民黨軍的最後防線,如果讓他們順利越過邯鄲,與石家莊方面的敵人會合,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將難於完成堵擊任務。
為了創造更好的戰場條件,劉伯承先期已派第二縱隊等部隊攻佔了邯鄲、臨漳、臨洺關等城鎮,控制了若干要點。同時指示他們結合地方武裝和人民群眾奪佔鐵路兩側的敵軍據點,肅清鐵路沿線的敵人,平毀崗樓、碉堡,拆除敵軍可能利用的村圍寨牆,破壞其通行的道路,在敵軍可能進入的地區堅壁清野,堵塞水井。儘可能增加敵軍的困難,為己方軍隊行動創造便利條件。
10月16日,劉伯承與鄧小平下達了平漢戰役的基本命令,並扼要報告了中共中央軍委。這時候,北犯華北的國民黨軍正沿同蒲、平漢、津浦鐵路3路並進,深入到了華北的腹地。中路平漢路的敵軍分為兩個梯隊行動。第一梯隊第四十、三十軍和新編第八軍及河北民軍一部已進到新鄉以北,先頭到達湯陰。第二梯隊第三十二、八十五軍等已到新鄉一線。劉伯承、鄧小平在基本命令中提出,集中冀魯豫、冀南、太行主力,殲擊上述敵軍第一梯隊。
規定參戰部隊區分為路東軍和路兩軍,以第一縱隊及冀魯豫軍區部隊為路東軍,以第二縱隊、第三縱隊及冀南、太行軍區部隊為路西軍,對敵實施東西鉗擊。另以太行軍區第七分割槽3個團組成獨立支隊,負責騷擾敵人,待戰役開始後控制漳河渡口,切斷後續敵軍的通路。命令還規定了各個部隊的具體任務、開進要求及後勤、通訊聯絡等。
中共中央軍委、毛澤東十分讚賞劉伯承、鄧小平的計劃,第二天即來電指示“由劉伯承、鄧小平親臨指揮,精密組織各個戰鬥,取得第二個上黨戰役的勝利。”
平漢戰役將在野戰條件下與國民黨正規軍作戰,平原村落戰鬥是可以預計到的主要作戰方式。劉伯承瞭解部隊在上黨戰捷後士氣高昂,武器裝備透過繳獲補充也已大大改善,最為欠缺的仍是戰術問題。10月17日,即平漢戰役基本命令下達的次日,他發出了《關於平漢戰役戰術上某些問題的指示》。這個指示,針對交戰敵軍裝備優越,善於陣地戰;鬥志不堅,不善於運動戰,害怕夜戰、白刃戰等特點,提出了關於野戰特別是村落戰的作戰原則及方法。其中最突出的是提出了兵力運用的原則:“攻弱則強者也弱,攻強則弱者也強”,即以少數兵力鉗制其他方面,藉此騰出數量多、質量高的部隊,攻擊敵人最弱的地方,得手後以破竹之勢擴充套件戰果。對平原村落實施進攻,要求在指揮中應隱蔽接敵,突然攻擊,求得一舉突破。如不可能,即應注意縱深部署,設法破壞障礙物與工事,進行有組織的攻擊。在突破的隊形上,要求採用有重點的多路攻擊,以分散敵人的兵力、火力,求得至少有兩處突破,然後對敵縱深鉗擊,並要作反覆突擊和持續突擊的準備。在突擊點的選擇上,強調善於選擇突擊部隊易於接近並易於向縱深發展的村角或突出部,要使火力、爆破與突擊緊密結合。在縱深戰鬥中要注意奪取和控制制高點與堅固建築,要逐屋挖通牆壁前進,割裂包圍敵人。要注意保持戰鬥中的通訊聯絡。
這些戰術原則和方法,有力地指導了平漢戰役中一系列的戰鬥,成為戰役勝利的重要因素。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