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見:灰瓶如雨,炮火震天。一排排滾術推下,一片片擂石狂擊。站在高處的連連叫好,走在溝中的哭爹喊媽。好熱鬧、好悽慘,眨眼之間,遼兵死傷一萬八九!參將王非,當場陣亡!
宋兵歡呼,從兩山繞到溝中。倖存的遼兵盡成俘虜,還有些沒死的戰馬以及大批軍械,都成了宋兵的戰利品。
郎吉平興奮萬狀,卻不敢耽擱。他一聲令下:“來呀,沿著西南近路,兵發喜峰口!”
這時,喜峰口已經開戰了。守城的遼將名叫脫達,官居守備。他見陳伯年帶兵不多,大部分人沒穿軍裝,神態上又畏畏縮縮,不由心中覺得好笑:這樣的隊伍,也能打仗嗎?得了,既然進上門來,你們就別想再回去了!
看官你想:陳伯年雖勇,怎奈只有一千兵馬,兩千多名老百姓,這樣的戰鬥力,豈是遼兵的對手?他不由心中埋怨:楊大帥呀,咱們是八大令公、又是結盟兄弟,你為什麼偏偏讓我來送死!
恰在這時,郎吉平率領部隊趕到喜蜂日。他的部隊剛剛打了大勝仕,士氣很高。再加上一萬兵馬,人多勢眾。遼兵一見,早巳嚇破苦膽。不必贅述了,只用了半天的工夫,宋兵宋將就登上了喜峰口的城頭!
陳怕年大喜:“郎賢弟,你這是從哪裡來呀?太及時了。”
“陳大哥,讓你受驚了。”郎吉平講述了自己的來歷。
陳伯年嘆道:“楊令公不愧榮任九關大帥,人家這才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兩位邊關元帥共進帥虎堂.急忙把戰鬥結果寫成折報,派快馬稟告楊令公。第二天一早,快馬帶回軍令:“陳伯年留下五千兵卒,把守喜峰口。其餘的人馬由郎吉平帶領,立刻趕回居庸關。”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不說陳伯年、郎吉平執行軍令,再說大將黃如忠。他帶領一萬人馬,星夜啟程,三更時節,來到上巖鎮。這裡果然是兩溝夾一山,溝中怪石交錯,寸草不長,山上卻是花木蘢蔥,藤蘿吊掛。黃如忠心想:楊令公也是初來乍到,他竟然這樣熟悉地形,看來,人家才夠一個真正的元帥呀!令下:“立刻將硫磺焰硝搬滿山間,不得有誤。與此同時,軍卒埋伏在兩溝中間,備好火弩、火箭,只要遼兵登上山頭,有令則行,放火燒山!”
“是!”各哨人馬,分頭行動。
天色微明,遼國遊山將軍燕寒星果然帶著兩萬遼兵送死來了。但見這場大火:無干物燥,怒卷狂風。風助火勢,火借風威。忽拉拉金蛇狂舞,乒乓乓火球亂撞。紅光直衝霄漢,烈焰難辨四方!這場火戰,比郎吉平那場滾術戰更厲害十倍,只燒得遼兵遼將片甲不存!
黃如忠一聲嘆息:“好慘!”再傳軍令:“立刻登程,兵發獨石口!”
獨石口之戰與喜峰口之戰大同小異,咱們也就不必再重複了。楊令公令下: “柴榮芳留下五千人守關,餘者由黃如忠帶回大本營。”
兩戰兩勝,宋兵軍威大振。遼國元帥韓貴卻無限惶恐。憑空損失四萬人馬,兩道關口得而復失,嚇的他連忙詢問:“各家探馬,你們可知道大宋元帥姓字名準?”
“回稟元帥,我們早巳向您報告了,大宋朝新近委派了九關大帥,他乃朝中兵部尚書、令公楊繼業。”
“噢……”韓貴想起來了。前些日子,探馬們確實稟報過。那時,自己穩坐北三關,正在趾高氣揚,沒把這個情報當回事,直到今天才引起重視,楊繼業?好耳熟啊。對了,十餘年前,我奉皇后命令,曾擊佘塘關劫取“五嵐冠”,結果大敗而歸。後來聽說,佘塘關之戰就是楊繼業指揮的,這個人是天朝著名的楊家將。可是過了這十幾年,楊繼業並未騰達,我們估計他才幹平平,所以不受重用。如今,他怎麼一下子跳到九關大帥、兵部尚書?嘿嘿,就衝他吞我四萬兵,奪我二關口,對於這個人,絕對不能小瞧呀!
“報!”城門官跑進帥虎堂。“啟稟韓元帥,宋朝大隊人馬,兵臨城下!”
“啊?來得好快!”
先鋒官野旺沙而帶冷笑:“元帥,兵來將擋,何必驚慌。待本先鋒出馬臨敵,活捉楊繼業,為死去的四萬弟兄報仇!”
韓貴心想:活捉楊繼業,恐怕不那麼容易。可是人家來了,又不能不戰:“來呀,敞開城門,陣前會敵。”
原來,郎吉平奪下喜峰口、黃如忠奪下獨石口,他們二人遵照帥令,備帶自己的人馬,回師居庸關。楊令公一見人馬聚齊,本著兵貴神速的原則,這才發兵古北口。
兩軍對壘,各自排開旗門,壓住陣角。黃如忠稟手:“大帥,末將不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