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弟妹,我不喜簪花。”藍怡客氣謝過。她一身深藍色衣裙,頭上一隻古樸的銀簪挽發,耳上是一對小小的銀質耳釘,在群花搖曳中宛若一株不起眼的小草。
頭簪白菊的二嬸李氏瞧著藍怡安慰道:“寶兒他娘,別太拘著自己,帶孩子們去城裡轉轉吧,也好散散心。”
“是啊大嫂,若不是二妞妞這幾日不舒服,咱們也能一起去。”劉氏雖小毛病多些,但對女兒也是十二分的心意,二妞妞這幾日有些腹瀉,她自然沒心情去城裡逛的。
帶著兩個孩子到縣城賞菊,是個不錯的主意。忙著秋收時藍怡將兩個孩子託給李氏照顧,對他們忽略了些,待他們出去轉轉也算是補償。
九月,是菊花的天下,黃縣雖稱不上滿城盡戴黃金甲的程度,但路邊一盆盆待賣的菊花、店鋪裝點的菊花門窗、菊花酒和菊花餅等放眼皆是,滿城飄香。
藍怡三人先到城中的園子賞菊,這園子便是藍怡購買牡丹籽的地方,此時滿園山石旁盛開花兒,換作了菊花。白黃色的萬齡菊、粉紅色桃花菊、白瓣檀心的木香菊、純白大朵的喜容菊、黃圓金鈴菊、瓣白黃蕊的金盞銀臺菊等數不勝數,著實讓藍怡三人驚豔了一把。
“娘,這是寫的什麼?”宇兒見孃親看著亭臺柱子上的字發呆,好奇地問到。
藍怡笑笑:“這是一個書生覺得園子裡的菊花好看,便做了首詩寫在這裡給別人欣賞的。”園子裡常有文人賞花飲酒作詩,覺得好的便提筆寫在圍牆、山石甚至亭臺之上並落款留名,這是文人墨客歷代流傳下來的傳統,在這出名不容易的古代,也算是一種彰顯自我存在感的方式,為後人留下無數名篇佳作。
當然,這一傳統傳至現代,卻變了滋味。留名還在提詩卻無,“某某到此一遊”已經成了破壞各處風景的一大汙漬,廣為世人詬病,不得不讓人感慨良深。
“娘,寫的是什麼啊?宇兒認識兩個呢,‘人’和‘山’。”宇兒抬頭望著一片文字,升起一股自豪感。
“宇兒真棒,這裡寫的是:‘識得淵明趣,到訪南山隅。花枝笑迎人,離別香盈袖。’這首詩的意思是這個人羨慕陶淵明,就來看花,看見花開的好看,走時還帶走了一身的花香。”藍怡唸完又解釋給宇兒聽,這等水平也敢題詩,這個叫“夏自清”的也真是個“人物”。
“真好聽,娘,等宇兒學會更多的字,也寫上去。”宇兒滿眼崇拜的看著亭柱,握握小拳頭下定決心。
藍怡不得不感慨,這就是傳統啊傳統。
“啊,啊!”寶寶跑到另一根柱子邊上,指著上邊的字給藍怡看。
藍怡走過去抱起寶寶:“寶寶也真棒,這麼小的字都看到了。這首寫的是:‘前朝離別後,相約未有期。君當在何處,可飲菊花未?’這首詩的主人是想念分開的朋友了。”
宇兒又跑到亭子邊的一塊石頭旁,指著石頭上的詩說到:“娘,這邊也有。”
藍怡笑著給兩個孩子讀詩又解釋詩詞的含義。這滿園的題詩,不管水平如何,倒也給遊園增加了一份人文氣息。
園中一座亭臺內,坐著兩個十四五歲的女子,樣貌甚好衣著華麗考究,其中一著黃衫的女子聽到站在山石旁的藍怡給兩個孩子讀詩解釋的聲音冷哼一聲,面露譏諷:“一個村婦而已也敢出來評論詩稿,當真是不怕風大閃了舌頭!”
幾個隨伺的丫鬟婆子都笑起來,另一個坐著身著銀絲繡花粉衫的女子望藍怡母子一眼,一副高高在上的神色:“認得幾個字就當自己是大才女,好好的詩也被她們給髒了去,張園主不知道咱們在此賞花麼,這等人他也敢放進來!”
宇兒最緊雙唇,緊緊拉住藍怡的衣服目露惶恐,自幼的經歷使他貫於察言觀色,這幾人滿滿的惡意讓他緊張不已。
藍怡拍拍宇兒的小肩膀,沉聲安慰道:“宇兒莫怕,咱們好好的遊咱們的園子不必搭理這些人,待會兒娘帶你和弟弟去買菊花糕,好不好?”
宇兒抬頭,見孃親滿臉笑意地看著自己,恐懼感也就消退了:“好,娘,咱們多買幾塊,回去給大福和牛蛋他們吃。”
“哼,幾塊菊花糕也當寶貝,果真是沒見過世面的村婦!”那個黃衫女子見藍怡如此淡定自若的模樣,不由讓她想起家中遠嫁的大姐夏婉,她一向最看不上夏婉這般裝腔作勢故作清高的樣子,沒想到今日一個村婦也敢在她面前如此。
藍怡見這一個十四五歲的小丫頭作出一副惡毒怨婦樣地瞪著自己,壓下心中的不悅,裝作好奇地問:“這位姑娘,您是‘見過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