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商業,促進經濟,所以,政府是沒有戰爭責任的。”
二百零章,登陸四國島
英國,法官,美國公使,都認為他說得很得體,很有理。可是,不防備政委只說了一句話,就把德國公使的鼻子驚歪了:“尊敬的公使先生,。您知道嗎?德國確實沒有資格做我們和日本之間的調停人,因為,德國和中國新軍目前還處於交戰狀態。”
看著德國公使先生的大扁臉張揚得過於辛苦,政委提醒他:“因為俄羅斯和中國新軍的戰爭,德國與沙皇結盟,等於是向中國新軍宣戰,雖然沙皇政府已經與中國新軍實現了和解,可是,德國呢?至今還沒有正式簽定和約,或者進行政府層面的說明。”
於是,德國公使真的啞了,再也說不出一句話來。
政委一人,舌戰群洋,在前提條件上,沒有做任何地修改。倒不是要爭一二意氣,顯示中國新軍特有的強硬,而是敲打日本政府,不要心存僥倖,中國新軍以自己的命運來拼搏,花費無量的代價,終於將日本帝國主義者按了下來,絕對不會輕易寬恕。
日本政府在得知四國公使的調停計劃擱淺以後,不得不硬著頭皮宣佈,“日本政府誓死捍衛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決心和日本人民一起,為此理想和信仰而奮鬥到底。鑑於中國新軍提出的停戰條件異常苛刻,日本政府決心不予理會。”
不理會是好事情,至少在中國新軍的幾個領導人看來,就是這樣的。關於怎樣處理日本的未來,他們無一例外地傾向於軍事消滅,武裝控制,直接管轄。之後,根據情況變化,再決定政治管理的模式和程度。
政委曾經有過想法,說,日本有否成為中國同盟軍的可能?比如德國在統一的過程中,對奧地利進行過殘酷的王朝戰爭,可是,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堅決反對普軍向奧國的都城維也納進軍,認為,在統一的大敵法國虎視眈眈在西南地區的情況下,應該保護奧國的尊嚴,與其和解。結果,普魯士和奧國簽定了非常寬鬆的條約,當普法戰爭開始時,奧國果然保持中立,使俾斯麥的遠見得到了充分地展示。
慄雲龍立即就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德國的情況與中日之間絕對不同。因為傲地利帝國和普魯士王國,同出一源,都是大德意志地區的政治團體,是一個大國內的獨立邦國,他們是一家人。只要確立領導權,沒有必要撕殺到底,同歸於盡。
中國和日本,處於東亞地區的焦點位置,兩者雖然有文化和種族方面的歷史淵源,可是,地緣政治決定了其具有無法調和的競爭性,在經濟全球化到來之前,表現的主流是爭奪,而不是共生性,所以,非此即彼,必須決出絕對的領導者。實行資本主義,而經濟和政治方面存在濃厚的封建性因素的日本,具有天然的侵略性和擴張性。中國新軍的道路,將來是計劃性佔主導的資本主義,也必然要求自己的市場和資源,衝突無法排解。
軍團長和政委兩人的意見,很快就取得了一致。那就是,必須強力壓制日本,將日本改造成為中國的附庸。在海洋霸權時代,控制日本可以橫掃太平洋西部,防止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國家集團,使用西太平洋環鏈來封鎖中國新軍的企圖。
當日本拒絕中國新軍最後通牒的電訊傳來時,曾經還有一絲優待日本戰敗條件的政委,徹底改變了思想。給慄雲龍的電報是:“軍團長,你的理解是對的。”
軍事解決日本的方案,包含兩個步驟,一是消除日本所有的外圍地區,二是攻佔東京,殲滅日本政府賴以支援的最後軍事武裝。所以,經過簡單地籌劃,一個新的攻擊兵團出現了,這就是張德成部隊。
為了擊敗日軍,徹底取得最後的勝利。中國新軍可謂是精銳盡出,除了龍飛集團守衛燕然山脈和長城各口無法調動外,其他各部隊,紛紛東調,段大鵬第一軍守衛在九州島嶼和本州島嶼的西部,策應運輸補給線,鎮壓可能的日軍叛亂和危險事件,孫武第二軍,榮美爾的第三軍,徐竹的第四軍,都在本州前線,一路橫掃,目前就駐紮在京都,大坂一帶。是目前中國新軍兵力最為集中的地區。在朝鮮境內,特別是南部地區,馬鴻溪師團經過改裝和擴充,都升級為軍,負責保衛數千裡的補給線。也監督朝鮮政府。曹福田部隊開始還在朝鮮滿洲的交界處休整,後來,看到朝鮮南部的局勢緊急,也調集到了朝鮮南部。協助馬鴻溪軍,兩部隊分成東西地段管轄。
所以,剛從釜山地區和對馬一帶逐漸調集來的張德成部隊,就成為唯一可以機動的部隊了。
在白強司令員的配合下,大批的船隻將張德成部隊直接運輸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