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政府集中進行的老艦改造,主要的重點在於加裝防空火力。“通濟”艦配發到一門20毫米口徑“蘇羅通”高射炮,安裝在軍艦後部的露天指揮台上。此外,“通濟”的機關炮武備出現了少許變化,哈乞開斯57、37毫米機關炮分別為八門、七門的組合,被更改成57毫米炮三門、37毫米炮八門。(16)
1937年3月21日清晨5時30分,在時任艦長嚴壽華指揮下,“通濟”搭載海軍實習生緩緩離開首都南京江面,開始了其生涯中最後一次遠航。24日抵達馬尾後,於27日開往香港洋麵,隨後便在粵港一帶海口航行歷練。(17)4月4日,中國政府派赴英國參加英王加冕禮的特使孔祥熙、陳紹寬乘坐英輪“維多利亞”途徑黃埔時,“通濟”艦長嚴壽華和廣州各界前往歡迎,事後由“通濟”艦長代表陳紹寬向廣州各界致辭答謝。
“通濟”艦遠航北返未久,七七事變爆發,日本開始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為防止日艦侵入長江,經國防委員會下令,8月12日進行了悲壯的江陰江面沉船封江行動。當天傍晚,“通濟”艦“辰”、“宿”等民國海軍繼承自清末的老艦編隊來到江陰段江面一字排開,連同從招商局等公司徵用的數十艘民船,一起攜手獻身國防,成為構築江陰阻塞線的第一批艦船。“寧海”等擔負守禦任務的軍艦上,官兵們都結束手中的工作,默默集合到甲板上,向夕陽下一艘艘正在消逝的艦船致以最後的軍禮。當“通濟”艦降下軍旗的一刻,幾乎所有人都是眼擎著熱淚,因為這是一艘帶著他們從陸地走向大海的母親船。
“那樣一個下午是太值得紀念的了。我們三個見習軍官,隨著艦長,站在艦尾。部長是立在最前的一個。看一艘一艘的軍艦和商船逐漸浸水、傾斜、終至沉下了。最後我們親愛的‘老通濟’漸漸下沉了,我心中雖是無限傷感,可是仍然興高采烈的笑著說:‘真是痛快’,一面準備把當時情景用鉛筆畫寫生。但昌衢聽見我膽敢說‘痛快’,就惡狠狠地以滿眶盈淚的眼光向我說:‘××!你難道在‘通濟’做學生好幾年,看見那情形還是開心嗎?’我便答他說:‘誰會開心?我是喜歡國家有這種抗戰的決心啊!’
美術作品:“通濟”艦自沉大江。創作:海軍史研究會 顧偉欣。
“這時候部長的表情是沉穆極了,是他帶領著海軍表現國家和我們全軍不惜犧牲的決心。在這時我似乎忘記了他的金煌煌的帽簷,和崇高的地位。只好像他是一個‘斬子出征’的戚繼光。把一種堅決不移的信心,由犧牲的媒介傳到我們每一個的心裡。他要把我們……他的人和他的船,甚至甘心把他自己投諸死地,而使國家得到復生。”(18)
“建靖”替身
回到“通濟”建造的年代,就在“通濟”、“建靖”正在舾裝施工和改造加裝耳臺的同時,1895年12月2日,船政廠區裡剛剛修整一新的二號船臺上,又有一艘新的軍艦開工建造。
中法戰爭後,福建船政陷入船隻日少的窘迫境地,預備用來充作船政艦隊主力的“福靖”、“建靖”二艘新造軍艦又在甲午戰爭後被北洋海防呼叫。當時船政原有的大型軍艦中,“伏波”艦又被廣東省選用,僅僅剩下了老舊的“琛航”艦一艘。考慮到“若再有徵調,誠恐不敷差派”,閩浙總督、船政大臣邊寶泉主持儀式,於當天鋪設龍骨,興造船政第三十五號輪船,命名為“福安”。(19)
“通濟”的無耳臺版姊妹艦“福安”。
緊接在“建靖”之後開工的“福安”艦,是以船政現成的一臺750馬力(750屬於虛馬力,實馬力和“通濟”艦接近)蒸汽機為動力基礎而建造,動力系統配套使用四座燃煤鍋爐。“福安”艦艦體採用鐵脅鋼殼,排水量1800噸,艦長72。54米、寬9。8米,艙深7。31米,艦首吃水4。26米,艦尾吃水4。87米,尺度方面比“建靖”/“通濟”略小,由於外觀酷似、尺度也相近,總體上可以將“福安”歸為“通濟”級軍艦。
船政起初建造“建靖”/“通濟”艦時,為其設定的主要服役任務是負責運輸,然而由於北洋海防的領用改變了這艘軍艦的用途,將其新增武裝改造成了練習艦。作為填補“建靖”/“通濟”北調後缺額的“福安”艦,船政賦予其的使命仍然是當初“建靖”/“通濟”預備承擔的運輸工作,為此艦內特別設計了可載米一萬二三千擔的貨艙。從建成後的外形看,“福安”與“通濟”艦外觀十分相像,都採用的是首尾樓船型,雖然“福安”艦建造時安裝的就是兩根桅杆,但相對位置卻和從三桅改成雙桅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