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寫“……轉周豫才收”,較妥)。 魯迅在自己“倒楣”受壓迫的時候,仍然為一個很少人注意的無名譯者的譯文,耗費這樣多的心血。在中國文化田地上,這樣無言耕耘的牛,是多麼感人和令人欽敬呵。他確實是:在生活的路上,將血一滴一滴地滴過去,以飼別人,雖覺自己漸漸瘦弱,也以為快活…… 來到上海的兩年中,魯迅正是把自己的心血一滴一滴地獻給那些想為中國做點事業的青年,他雖然勞累,但他感到文藝事業在後人身上紮根,心裡是快活的。唯一使他感到痛惜的是不少有抱負的文藝青年,過早地離開了人間。在1929年,匆匆早逝的是青年美術家陶元慶。
點點滴滴(8)
1929年,陶元慶在杭州西湖國立藝術院教畫,沒想到,這一年的8月10日,魯迅卻從許欽文那裡得到他去世的訊息,這使魯迅悲痛了很久。
魯迅認識陶元慶是在1924年。這年年底,魯迅從許欽文那裡,看到他所創作的《苦悶》,激賞不已。以後就透過許欽文和陶元慶認識,並請陶元慶給《苦悶的象徵》作封面。那時陶元慶才三十二歲,但封面設計很有創新精神。此次他給魯迅的譯書設計,特別認真,他經過一番思考,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