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的演技已經到達了一定水準了,王羽很有啼笑皆非的感覺。 如同當日在河陽一樣,他這愣頭青的形象是裝出來的。 愚忠,是絕佳的保護色。韓浩就是因為有了這種印象,才中了緩兵之計,被王羽借刀殺人,一敗塗地。 除了讓敵人低估之外,這種保護色可以帶來的好處還很多。比如會吸引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才,在三國這個亂世中,野心家固然不少,但忠義之士同樣很多。 古人講究忠孝節義,近在眼前的愚忠,可能會讓人感覺不真實,進而產生疑慮。但如果是流傳在外的名聲,就不要緊了,只會讓那些心懷忠義的人更生敬重。 最後,興漢這個目標,跟王羽的最終志向也沒有根本性的衝突。 先用比較通俗易接受的大義名分將人才聚攏起來,然後潛移默化,用更進步的理念感染對方,經過艱難險阻之後,煉出來的就是真金了。 這就是王羽平定亂世的大略,揚忠義勇武之名,只是實現這個計劃的第一步而已。 以目前的情況看來,自己的計劃很成功。老爹王匡的愚忠之名,在名士圈子裡流傳甚廣,自己只要循著這個方向表演下去,就已經足夠了。 當然,在這個基礎上,自己需要再製造少許缺點出來,讓這個形象更加真實。 “鵬舉遠來辛苦,明日又要出戰,也早點去休息吧。” 袁紹向王羽淡淡的一擺手,然後轉向了王匡,做出一副很動情的神情來:“公節,當日在洛陽,你我並肩作戰,為國鋤奸時,吾便知汝忠義,今日一見,王家竟是滿門忠烈,堪稱名臣啊!待他日討逆功成,紹必表奏天子,極言泰山王氏之功。” 你才是忠烈,你一家都是忠烈!王羽在心中大罵,透過韓浩的供詞,他已經知道袁紹不懷好意了。 王匡之所以在河內橫徵暴斂,最初就是得了袁紹的授意。袁紹打的主意就是,利用王匡,聚斂錢糧,進而操控聯軍,達到他擴充實力的目的。 王匡的作用還不止如此,被他搶了的河內豪強,怨恨都極大,若是袁紹幫忙主持公道,自然會極大的贏得豪強們的感激,進而得到眾世家的擁戴。 不過,儘管王羽已經知道了袁紹的計劃,但後者只是算準了王匡的性情,很隱晦的暗示引導了一下,並沒有留下任何把柄。 沒有證據,想指證袁紹就是不可能的。其實,別說沒證據,就算有證據,王羽也不打算跟老爹攤牌,因為他根本不會信,看他的反應就知道了。 “得盟主此言,匡敢不效死力?”被王羽嗤之以鼻的一句話,卻讓老王匡感激涕零。 這就是三國時代的名士效應,四世三公的袁家,就是這麼牛。 王羽知道這點,所以也不打算在這方面跟袁紹較量,除了武力之外,他最大的長處是見識。 袁紹是個標準的世家子,看起來無懈可擊,其實漏洞卻多得是。在自己擅長的戰場上與之抗衡,然後靜待時機,等對方自己犯錯誤就足夠了。 世家子多半都是樣子貨,不是因為他們的文才武藝不行,只是因為他們不擅長控制內心的慾望!控制不了慾望,最後就會被慾望毀滅,這是幾千年的歷史證明過了的。 定下了戰略,軍議自然也沒必要繼續進行了,眾諸侯各自散去,卻很快又結成了一個個的小團體。 陶謙向王匡打了個招呼,又朝王羽溫和的笑笑,便獨離開了,看方向,似乎是去尋公孫瓚了。 其他人也是各有去向,最受追捧的,當然還是盟主袁紹;其次則是兗州刺史劉岱。 據王羽的瞭解,由於地理、文化等諸多原因,兗州在大漢王朝的地位本就很高,兗州刺史也是水漲船高。 劉岱此人在歷史上並不出名,但實際上,這人在兗州名士圈中的威望相當高,連袁紹與之相處的時候,都是客客氣氣的。 而三國第一梟雄曹操,此時還遠沒成氣候,其對待劉岱的態度,只能用恭敬二字來形容。 歷史和現實的差距真是很大呢。 除了這兩人之外,就以王羽最受追捧了。 第一個過來打招呼的,是張邈、張超兄弟,這二兄弟算是東道主,跟王匡又有故交,過來招呼並不奇怪。 張邈是個相當溫和的人,弟弟張超則顯得很乾練,也很積極。結合自己對那位引路人臧洪的印象,王羽不由懷疑,張邈這個首倡者,到底只是掛個名,還是另有緣故。 張邈兄弟在聯盟中,起的就是個潤滑劑的作用,態度不能有太明顯的傾向性,簡單說了幾句,二人就告辭離開了。 第二個過來攀談的人,卻讓王羽微覺意外,這人生得儒雅俊秀,風度翩翩,簡直就是名士的標版,連說的話,也無處不體現著文化人的身份。 “鵬舉賢侄,那句莫愁前路無知己的詩句,卻是出於何典?聽起來似乎很有韻味,但格律卻有些……嗯,難不成是你自己作的?這就難怪了……小小年紀,文武雙全,又有忠義之心,難得,難得,不過,作詩賦,不能只講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