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認為,還是有一個大臣,他認為現在發生了什麼重大變故?您不應該再稱為皇叔父了?應該改叫皇父。對不對?而這個大臣,肯定應該是個漢族大臣,他要符合漢族人幾千年來的傳統。
現在留給反對者們的問題就出現了,兩個問題,第一,由皇叔父到皇父這中間的變化您給我找出證據確鑿的說明。第二,就是說我提醒反對者們,皇叔父攝政王是漢人提出來的,他那個解釋在《清史稿》、《清實錄》裡面都有。我問您的是這個皇父攝政王,這是漢人提出來的,他是怎麼解釋的?您別跟我說滿語好不好?我不懂滿語,我也不想懂滿語,這不是我,是指當時任何一個大臣而言,任何一個漢人而言,這個皇父攝政王,我見過的史料就統統都是漢文的,您給我解釋一下。在漢字裡面,我們經常見到尚父、仲父、相父、伯父、叔父、二爸、三爸、四爸、二媽、三媽,我就沒見過皇父這個詞指的不是皇帝他父親,而指的是皇帝他叔父。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今天,順治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對漢語如此之精通,他難道不清楚,皇父這個詞會給幾千萬中國人帶來什麼想法嗎?他不清楚?所以我認為,反對者們的考證在這兒是不能立得住腳的。
針對論據四,張煌言的太后詩的比較,我認為反對者們的考證略顯不足,為什麼不足呢?反對者們提出了三個觀點,第一個,這太后詩《建夷宮詞》有民族偏見不可信。第二這個張煌言是出在異地之口,記在異國之文不能成為歷史的證據。第三,詩詞本身就不能成為歷史的直接證據。
我個人認為,這樣說太牽強了。我實在是不敢同意反對者們的這種主張。首先,我不能認同的是詩詞不能作為歷史的證據這一觀點。實際上,在中國的歷史上,大量的詩詞、歌賦都如實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性。如果還有一些不是如實地也是間接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性。我們不能因為詩詞歌賦可以運用,注意,是可以運用誇張、比賦的手法,而就把詩詞歌賦一棍子打死,全都不能作為歷史的證據,就認為所有的詩詞歌賦進行了誇張。我們的考證應該是這樣的,張煌言的太后婚這個詩,也就是《建夷宮詞》的第七首和第八首不能作為史實的論據的話,我們必須得精心地考證,張煌言的《建夷宮詞》這十首詩中的另外八首都在說假話。或者說,至少另外八首有很多東西是假的。我們才能夠推翻這第七、第八首也是假的,如果我們不考證其他八首的真假的話,就貿然說這兩首是假的,那八首是真的,這不可以。張煌言作為一個詩人,寫了《建夷宮詞》十首,除了這兩首之外,其他八首詩雖然說對滿洲人有民族偏見,但是稍微讀一讀,我們都可以看得很明確,他寫的是真實的。既然其他八首是真實的,那麼你為什麼就說這兩首是假的呢?你推翻我不太贊成,貿然推翻,沒有確鑿的證據推翻我認為是荒唐的。
第二,我也不同意因為張煌言的《建夷宮詞》是出在異地之口,記在異國之文,就不能成為歷史的證據這種觀點。按照這種說法,中國還有歷史嗎?《史記》百分百是假的。司馬遷肯定沒見過黃帝,也沒見過堯舜禹,他肯定沒見過秦始皇。甭異地,甭異國,他就不是一個時代人,他就沒見過,他寫的能是真的嗎?《史記》肯定是假的。那班固寫的《漢書》也是假的,陳壽《三國志》那肯定更是假的了,那瞎掰了你不是?《後漢書》那都隔多少年才寫,更是假的。按照您這種觀點,那中國還有歷史嗎?
哎喲,我就想起來呀,中國史學界有一個疑古派你知道吧?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疑古派風雲一時。史學界疑古派的創始人顧頡剛先生,解放以後毛主席說,你這個疑古你疑得太厲害了,算了,我給你找一個活吧,你別在那兒疑古了,你給我去標點二十四史去吧。中國這二十四史一個標點都沒有,我給你找一個活,你把二十四史都給我讀一遍,你弄出標點來讓我讀清楚行不行,顧頡剛先生就去標點二十四史了。現在我們看到的二十四史便是疑古派的創始人顧頡剛先生標點的。你要說老師,我問您,中國這二十四史誰看全過,我告訴您,顧頡剛先生看全過。他後來不疑古了,我就覺得,他要見著您,他肯定得說,佩服佩服,你是祖師爺,此後我不用疑古派這個詞了,您比我可牛多了,在您的心中這中國沒有歷史,只有今天,沒有昨天,這太……異國之文,異地,異國就不行了,這還不是一個時代的,這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唯心主義嗎?
對於論據五,順治皇帝漏出的破綻,我們的比較,我認為反對者們的說法很有道理。您說有一個諭旨,對吧?您無論如何您得告訴我,這個諭旨到底在哪兒呢?是在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