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長庶齊悼惠王肥;次孝惠,呂后子;次戚夫人子趙隱王如意;次代王恆,已立為孝文帝,薄太后子;次梁王恢,呂太后時徙為趙共王;次淮陽王友,呂太后時徙為趙幽王;次淮南厲王長;次燕王建。
①長庶:意思是長子為庶出的兒子,即非正妻所生。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①。忠之敝②,小人以野③,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④,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迴圈,終而復始。周、秦之間,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⑤。朝以十月⑥。車服黃屋左纛。葬長陵。
①忠:真誠。②敝:同“弊”,毛病,弊病。②小人:指老百姓。這是一種蔑稱。野:粗鄙。④僿:(sài,塞):不城懇。⑤天統:等於說天道,自然的規律。統,一脈相承的系統。⑥“朝以十月”三句:此三句疑有脫誤錯簡。《會注考證》:中井積德曰:‘車服’下宜有‘尚赤’等語,分明闕語令。又曰:‘葬長陵’是紀文之脫錯在於此。梁玉繩曰‘葬長陵’三字錯簡,當在‘丙寅’句下。”以,在。黃屋,黃緞子做襯裡的車蓋。左纛(dào,盜),古代用旄牛尾或野雞尾做的裝飾物叫纛,因為是插在前衡木的左上方,所以叫左纛。長陵,漢高祖的陵墓,在今陝西咸陽市東北。
呂太后本紀第九
解惠全 白曉紅 譯註
【說明】呂后名雉,字娥姁(xū,虛),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性野心家。這篇本紀成功地塑造了呂后這樣一個殘忍刻毒、權欲薰心的亂政后妃的形象,詳細地記述了呂后篡權及其覆滅的過程:從呂后在劉邦死後培植呂氏勢力、殘害劉邦寵姬和諸子的罪惡行徑,到周勃、陳平等元老大臣聯合劉氏宗室誅滅諸呂的驚險鬥爭,到誅呂功臣們商議迎立劉恆即位的情況。王諸呂和誅諸呂是關係漢室存亡興替的大事,作者緊緊扣住這個關鍵問題佈局謀篇,充分體現了太史公作為一個史學家的卓越識見。
作者多處運用簡潔的漫畫筆法辛辣地諷剌了呂后處心積慮培植呂氏勢力的種種表現:惠帝死後,“太后哭,泣不下”;丞相陳平請拜呂臺(yí,怡)、呂產、呂祿為將,掌握南北軍軍權,諸呂入宮,居中用事,則“太后悅,其哭乃哀”。同樣是哭,稍事勾勒,就產生了絕妙的諷剌效果。又如寫呂后欲王呂氏而“風大臣”的欲蓋彌彰、“取美人子名之”的弄巧成拙、廢帝更立時的裝腔作勢,都描繪得活靈活現,或明或暗地流露出作者對弄權女主的無情鞭撻。
這篇本紀記事真實,刻畫人物性格鮮明深刻:寫呂后,象她殘害戚姬、連殺三趙王等事件的本身就足以表現其殘忍狠毒的性格了,而作者還往往用貌似悠閒的文字不動聲色地加重表達自己對呂后的憎惡之情,從而也增加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如惠帝得知“人彘”就是戚夫人後,有“此非人所為”的痛苦哀嘆,借用呂后親生兒子之口,罵得何等有力!又如呂后鴆殺趙王如意之前,以周昌抗旨和惠帝苦心相護來反襯呂后必置趙王於死地而後快的刻毒。再如趙王劉友被幽死前所唱的那首悲歌,更是對呂后人性滅絕的揭露與聲討。寫諸元老大臣和劉氏宗室,也是多處著意刻畫,如右丞相王陵敢於當面斥責呂后“今王呂氏,非約也”,又當面質問周勃、陳平:“諸君縱慾阿意背約,何面目見高帝地下?”一尊剛正不阿的漢室忠臣塑像活現眼前。又如在誅滅諸呂過程中,周勃、陳平的多謀機警,朱虛侯的勇武,齊哀王的果斷,灌嬰的沉穩等等,也都描繪得恰如其分。正是由於這些性格各異的人物的通力合作,加之人心所向,才使得他們雖屢處險境,卻又總是絕處逢生,最終誅盡諸呂而大快人心。
縱觀全篇,太史公似乎向人們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呂太后是高祖貧賤時的妻子,生了孝惠帝和魯元太后。到高祖做漢王時,又娶了定陶人戚姬,非常寵愛她,生了趙隱王劉如意。孝惠帝為人仁惠柔弱,高祖認為不象自己,常想廢掉他,改立戚姬的兒子如意為太子,因為如意象自己。戚姬得到寵愛,常跟隨高祖到關東,她日夜啼哭,想要讓自己的兒子取代孝惠帝做太子。呂后年紀大,經常留在家中,很少見到高祖,和高祖越來越疏遠。如意被立為趙王之後,好幾次險些取代了太子的地位,靠著大臣們的極力諍諫,以及留侯張良的計策,太子才沒有被廢掉。
呂后為人剛強堅毅,輔佐高祖平定天下,誅殺韓信、黥(qíng,情)布、彭越等大臣也多有呂后之力。呂后有兩個哥哥,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