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8部分

世間,又有幾人可以為人師,我認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我覺得,他們三位,有著豐富的閱歷,也有著我難以企及的見識,當然也有著很多地方,我也是不如他們的。”

“可是,我能夠傳授給他們聖賢的道理,也能夠傳授給他們修行的秘法,故而,他們拜我為師,你覺得有什麼不合適嗎?”

聽楊晨這樣一說,陳夫子、陸先生、王夫之但覺得大汗淋漓,對儒道而言,尊師重道絕對是排在了至高的地位的。

從來沒有人,會質疑師父的品德、知識,縱使是心有疑惑,也只是默默存在心中,到了萬分肯定的時候,才會婉轉出口。

可是,如今有人在他們的面前,當面質疑自己的師父不如自己三人。

當下就讓三人如坐針氈。

然而,楊晨一句話,卻讓他們有著一種茅塞頓開,領悟道理的感觸,那就是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楊晨說到這裡,並沒有停下,而是繼續的說著,“看樣子,你是不知道師父是用來做什麼的,今日裡,我便告訴你,師父是用來做什麼,應該怎麼去做。”

不再理睬這狂生,楊晨一步步向著座位上走去,一邊走,一邊高聲的吟誦著一篇千古流傳的篇章。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今渭城,有著三先生,好學習,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這是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在場的都是讀書人,聽了一遍,便知其中的真意,更是被文章中所蘊含的胸懷,而感到震驚。

古時候求學問的人一定有老師。

所謂老師,就是(用來)傳授道理、授與專業知識、解答疑難問題的人。

人不是生下來就懂道理的,誰能夠沒有疑難問題呢?有疑難問題卻不跟老師請教,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便終究不會解決了。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隨他,以他為師;出生在我後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學習。

我學習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還是在我之後呢?因此,不論地位高還是低,不論年齡大還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師也就在那裡。

唉!從師學習的傳統不被繼承已經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是很困難的了!

古時候的聖人,超出一般人夠遠了,尚且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不如聖人也夠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辱。

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蠢。

聖人的所以成為聖人,愚人的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

人們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們;對於自己呢,卻不肯從師學習,這真糊塗了。

那些兒童們的老師,是教給兒童們讀書和學習書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說的那種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

不懂得書中的文句就從師學習,疑難問題不得解釋,卻不向老師請教,小事學習,大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