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如果戀愛中的女子,寧願栽在對方的“沉錨”裡,那也無妨,只要事後不為當初的第一印象和先入為主後悔。
如果你意識到這是一個陷阱,想要繞道,給你個路線圖:
當面臨選擇的岔路口時,看看有沒有其它的選擇,不要依賴你的第一個想法;提醒自己,最初的資訊或表象遠未反映出一個人或事物的全部,有時候需要往後看看再做決定;在向別人請教前,先自己考慮一個基本打算,才不至於被人家的意見左右;審查自己對各種資訊是否給予了相同的重視,避免只接受符合自己觀點的有利資訊的影響……
如果你想修煉得級別更高一些──在不受對方所設的“沉錨”影響的同時,做一個主動的“設錨”者,那麼,你需要花點心思。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是否問”還是“選擇問”。
當你想邀請一個你並非真心邀請的人,又不失禮貌,可以用“是否問”句:“有空吃個飯?”“有空一起K歌?”這個“有空”,約等於遙遙無期。如果對方換做你的老闆或客戶,那就要用“選擇問”了:“一起出去玩,吃飯或K歌?”
如果你真心想送禮物給閨密,“圍巾或香水,自己選一個吧”。如果僅僅是客套的可送可不送的禮物,不妨用點詭計:“想送你一件禮物,最近需要什麼?”
虛偽?
不,這叫沉錨。
關節點:沉錨效應
我們的思維也有“錨點”,通常是一句話、一個限定詞語或一個小規定,就讓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一旦設定,你只能在規定的半徑下活動,怎麼都跳不出來。
最後貌似你贏了,其實是對方處心積慮,使事態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罷了。
我們所貪戀的心理優勢,就這樣讓我們處於“沉錨”遊戲中,大家玩得都很樂,一方表面佔了下風,實際卻得了好處;另一方明顯吃了虧,卻還樂此不疲。
你竭力維護那份自尊,你覺得只有你自己知道真相,你寧願撒謊也不願面對現實。你忽視了,誰都不是傻瓜,當你被看透的時候,這種藉口對維護自尊一點好處都沒有。
就像披了一件皇帝的新衣,招搖過市,其實身邊人早已心知肚明。
7.關鍵時刻“掉鏈子”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人總是在關鍵時刻“掉鏈子”,而且掉得極有理由。比如,獻血的時候,他突然生病了,於是自然躲過這一劫;比如,交作業的時候,突然電腦壞了,於是自然可以延期;還有,你發郵件告知他一件事,到了期限,他若無其事地告訴你,根本沒收到郵件!
是找的理由還是真的理由,我們不得而知。不過,生活中這樣的人確實不少。
一位在金融公司工作的朋友,幾年前準備考註冊會計師,就早早買下一堆資料。你每次和她遇上,都少不了幾句備戰之詞,很“有譜”的樣子。可是臨到考試,她突然發燒了,燒到進了醫院,結果錯過考試,你覺得真是場意外。這是第一年;第二年,她繼續苦哈哈,要命的是,就在考試當天,她騎腳踏車時被車剮了,考試又泡湯了,你覺得她命太不好了;第三年,你都可以預期倒黴的她是不是又有事了,果不其然,她媽報病危,她當即飛回老家,老媽都這樣了,哪兒還有心思考試!
是偶然嗎?貌似。是必然嗎?可能還真是。心理學上有一種“故意地自作自受”,說的就是這類行為。大意是說,當人們預期到自己可能失敗時,往往會做出一系列導向失敗的行為。比如,你覺得這次考試會失敗,於是故意著涼生病;當一項糟糕的結果即將到來時,你故意讓一些偶然事件發生;當你擔心自己能否透過一項考驗時,你可能會與朋友聚會而不是積極準備……
用意很簡單,主要是為了在失敗的時候,昭示大家:不是我能力缺乏,都是外界惹的禍。
很多人愛上了給自己設障礙:該寫稿子了,其實不想寫,於是想要是突然有別的事就有藉口了;該出去見一個人,其實不想見,於是想要不然就裝病吧;必須回家見老爸老媽了,其實不想見,於是千方百計找理由,比如路上被剮蹭了;還有,要去開會,可這會不想開,於是想最好來點什麼突發事件吧……
很有意思的是,當你這樣想的時候,事情很可能會朝著你希望的方向發展。搞到最後,你真的相信,是這些絆腳石阻礙了你的腳步。可事實上呢?你可能沒發現,扔絆腳石的正是自己。這完全是一種“自我妨礙”──你害怕結果所以尋找理由;你期待理由實現,結果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