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我完全瞭解它的意義,瞭解它的深度和重要性。我已經認真考慮它了,觀察它,從各個角度探索它、參究它、檢驗它,但是我沒有答案”嗎?

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請仔細地聽了——什麼讓問題成為問題?只有當你試圖去解決它的時候,問題才存在。請你仔細地聽我說。我有一個問題,我想要擁有這樣的心智:它清晰明澈,從未受過汙染,從未受過傷害,自由自在,生死攸關,充滿了美麗和生命力。我探究這個問題,我發現分析,還有詮釋夢想,無法帶給我這樣的心智。我不會去找什麼人對他說,“請你幫助我”,也不會去追隨那些讓我“忘掉一切,想著神明”的宗教上師。我看到所有這一切都沒有意義。於是我只好放棄了,它就變成了一個問題。然後我說,為什麼它變成了一個問題?如果我對它無能為力,它就不是一個問題。你跟上我說的話了嗎?只有我想我可以做些什麼的時候,它才是問題。我不知道你明白了沒有?

如果我遇到了一座巍峨的高山,我根本無能為力——它就在眼前,高聳入雲,威嚴、宏大、堅實、壯觀——我為什麼要把它當作一個問題?只有當我想要爬上它的時候,只有當我想要翻越它的時候,它才變成一個問題。但是如果我發現我根本無能為力,它還是一個問題嗎?如果它不是一個問題,那麼問題就解決了,不是嗎?請注意,這不是花言巧語,這是真理。一條河從旁邊流過,洶湧澎湃,水量豐沛,濤聲震天。只有當我想要渡到河對岸的時候,我想象對岸一定比此岸更自由、更美麗、更可愛、更寧靜,這樣過河就成了一個問題。但是我發現我過不了河——我沒有船,我不會游泳,我不想嘗試。這樣,什麼事情發生了呢?我不滿意待在河的此岸。你明白嗎?但是這並不是一個問題。我不知道你是否完全明白了?這樣我的傷痕就不是問題。所以我沒有受傷。噢,如此簡單,只要你看看!它是如此簡單,以至於你根本不去看。

4、擦掉心理創傷(5)

現在,讓我們先放下這個問題,繼續往下討論。我們的自我形象是在社會的影響下產生的,是由我們身處其中的文化決定的。文化說,你必須比較,你必須用他人來度量你自己。把你自己和英雄人物比較,和聖人比較,和聰明的人比較,和那些把名字留在書頁和雕塑上的人比較;從小到大,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必須不停地比較。你正是這樣做的,是不是?不停地度量你自己。這種度量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你對自己說,“我很聰明”或者“我很遲鈍”。你遲鈍是因為你把自己和他人相比較,他人更聰明、更有學問、更狡猾、更有才智、更如何如何——當你度量的時候,必定產生長短高下的分別,對嗎?這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現在,我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度量?度量是強加給我的,還是我自己精心栽培的?——更大的汽車、更大的房子、更高層次的心智、日積月累的成就。我們的存在完全建立在度量之上——富人、窮人、健康的人、不健康的人,這個人是聖人或者是罪人。

我們的心智可以不度量、不比較嗎?你可以這樣做嗎?你曾試過完全摒棄心理上的比較嗎?當你試穿一件衣服的時候,你必須要比較,我說的可不是這種比較。當你建造一座房子的時候,你必須要比較。比較在某些時候是必須的,但是心理上的比較也是必須的嗎?比如,涉及耶穌基督或者佛陀,也必須比較嗎?從小我們被要求和他人比較,我們因此而傷痕累累。如果我不比較,我就不會受傷。現在我該怎麼辦?我比較嗎?你坐在那裡,我坐在講臺上;有高有低,我們被隔開了。你說:“天哪,坐在講臺上的那個人怎麼知道那麼多?而我知道的這樣少。”比較無休無止。

當你比較的時候,你就是劣等的或者是超級的。你透過比較得出了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帶來神經病式的習慣。我透過比較得出了結論,不管真實情況如何,我都堅持這個結論。因為我比較過了、觀察過了、學習過了,我得堅持。你注意到這個問題了嗎?這是神經病的狀態,不是嗎?現在,我為什麼比較?部分因為習慣,部分因為繼承傳統,部分因為這裡面有利可圖,比較讓我覺得我是活著的。因為我在奮鬥,我排除萬難變得像你一樣,比較給了我生命力——雖然它也帶給我沮喪這類東西。

所以現在我問自己,雖然我對生活並不滿意,但是生活可以完全沒有比較嗎?當我不再比較,我會對真相心滿意足嗎?或者當我不再比較,我就直面真相,當我比較,我就從真相面前逃跑?因此,比較是在浪費我的能量,我需要能量,必須有很大的能量,才能夠直面真相。比較會浪費能量嗎?如果你看清了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