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9部分

的派生觀念和原則就是,企業必須成為一個社會組織,承擔起整合社會成員或工業人的責任。同時,社會必須把企業當做一個社群,賦予社會地位、社會權力和社會功能。形成社會、企業和個人三位一體的新社會基本結構。

可是現實社會呈現出來的狀態是,社會、企業和個人三者脫節。大規模生產方式,使每一個“工作中的人”不知道工作的意義,更不清楚自己的社會價值。企業並沒有把他們當做組織的一個成員,他們在喪失家庭經濟和家庭生活的依託之後,並沒有在企業組織中找到歸屬而融入社會,獲得相應的社會身份和社會地位。相反,“工作中的人”或工業人被邊緣化了,成了可以隨意替換的零件,被安置在只注重效率且毫無人性的機器中,喪失了做人的尊嚴。導致個人無意為企業承擔責任,也無意為社會承擔責任,只是一群“出賣勞動力,獲取工資”的自然人;新生的工業人處在離散狀態,企業和社會沒有產生出內在的整合力量,新的社會秩序無法自然形成。

也許受韋伯職業研究生涯的啟發,德魯克意識到組織理論和企業管理是關鍵環節,而自己對企業的事情知之甚少,更缺乏質感,不知道企業作為一個組織究竟是如何執行的。這關係到他的思想觀念和政治主張能否落到實處,能否用於指導未來的社會實踐。於是,德魯克開始尋找機會,進入一個大企業,從企業的內部去研究組織過程。當年一些關心德魯克的人,為他進入企業深表遺憾或不解。由於《工業人的未來》的原因,也許是天意,1943年底,德魯克接到了通用汽車公司的邀請,希望他來幫助企業進行專題研究,弄清楚戰後的企業應該如何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