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如痴如醉,京城的酒肆飯鋪茶堂子,竟然就此平添了好幾倍的客人,幾乎將位置全佔滿了,窗外還趴著不少聽白書的。
第二天的故事,從崇禎皇帝聖光燭照,慧眼識英說起,欽點了當日京城大戰時大出風頭的徐州宋慶,以及他麾下驍勇善戰的狗營,宋千戶對朝廷忠心耿耿,又是能征慣戰,幾乎就是當代的戚爺爺,聽說遼東吃緊,聖上又是親自點將,感動的痛哭流涕,直言要一死以報君恩,立刻帶著兵馬北上大淩河,第一仗便會合著秦良玉的白桿兵,打了個乾淨利索。
這段情節之中,秦良玉同樣也是主角,宋慶本來就對老太太十分欽佩,在遼東大戰時雙方配合也很默契,因此在書寫時特意給了老太太很多篇幅,也讓天下人更多的認識一下這位本朝的女中豪傑。
這年頭不但沒有《說岳全傳》,同樣也沒有《楊家將演義》,大夥兒還不知道佘太君的故事,老太太秦良玉很好的填補了這個空白,白杆大槍在她手中簡直如同通靈銀蛇般出神入化,加上宋慶還翻出了之前的渾河血戰,川兵的形象也被提升很多,尤其還提到他們衣甲破敗,兵器簡陋,只餘一顆殺敵報國之心,也算是變相的為川兵爭取一些福利。
經過兩天鋪墊,京城百姓們徹底被點燃了,甚至一些低階軍官和小太監們,都會抽空跑去聽一段,等到了第三天時,松山堡大戰成了主角,明威將軍趙森的事蹟著實感染了不少人,京營之中有從關寧軍調過來的軍官,還真認識這個趙森,也知道這是個硬骨頭,聽說人已經力戰殉國,頓時痛哭流涕,隨後便找個地方隆重祭拜了一番,在京城傳為佳話。
三天工夫,足夠有心人做出動作了,王承恩某個乾兒子小太監就是如此,這位太監也是通文墨的,知道皇帝為遼東戰事心急如焚,特意抄錄了前三天的內容,晚間就給乾爹送去了。
王承恩這人固然有著太監貪財的秉性,可在忠義上頭卻也算是上佳之選,看過這東西之後大為感動,第二日正午時分,見崇禎吃過了飯,暫時還不太想處理政務,便將這東西遞了上去,算是給皇帝的乏味生活找點調劑品。
崇禎是個異常勤政的皇帝,平日裡除了吃飯睡覺之外,幾乎都在處理政務,難得有個娛樂性較強的讀物,又是他最為關心的大淩河之戰,以及他非常看好的宋慶,拿過來之後如獲至寶一般,半個時辰之內讀了三遍。
看過之後,崇禎徹底上癮,再想要後邊的卻沒有了,大戰的結局他此時已經知道,只是孫承宗那妙筆生花,引經據典的奏章,哪裡有這種演義小說好看,立刻便找王承恩要後面的,王承恩也沒想到皇帝如此上癮,只得再去找那小太監,小太監也是個靈醒的,今日特意去聽過,只覺得內容比起之前更加精彩,當然也抄錄了一份,早已經準備妥當。
第四天的內容依然是在松山堡,只是戰鬥比之前更加慘烈,宋慶連續五次衝陣,徹底擊潰莽古爾泰部,邳州衛指揮使胡捷一貫沉穩,卻在關鍵時刻大爆發,兩千人馬只打剩下三百種子兵,徐州衛百戶王堅與宋慶自幼一起長大,危急關頭帶兵迎戰多鐸,都在其中有濃墨重彩的一筆,結尾處卻是殘陽西下,屍骸遍地的落寞景象,讓人心頭無限低沉。
百姓心頭低沉,中低層軍官們心頭低沉,皇帝心頭也開始低沉,哪怕他知道這仗打贏了,甚至連後面的結局都知道,但還是忍不住難受,人依然是在紫禁城內坐著,心卻已經飛到了關外遼東,飛到那片依然飄揚日月旗的土地之上。
明朝兩百來年,宮中的事情從來瞞不過外廷,更加瞞不過那些閣臣,這幾日外頭傳的都是大淩河之戰,皇帝也叫人抄錄一份,並且非常感動,這事情幾位閣臣第三天就知道了,本著緊跟腳步的思維,也都派人去找來檢視,看過之後同樣多少有些感動,閣老們素來是朝堂上的風向標,他們既然感動,意味著滿朝文武大臣都被感動,也就感動中國了。
感動中國的調子出現,宋慶原本預計只能在市井間流傳的故事,一下子變得高大上起來,到了第五天,孫承宗統帥數萬大兵,與同樣擁有幾萬精銳的皇太極決戰,竟然是轟動京城的效果,《崇禎英烈傳》這個名字不脛而走。
皇帝當然很滿意,這畢竟是以自己年號命名的英烈傳,將來是要名留青史的,百姓們自然也很高興,本朝出了這麼多英烈,自然就是江山穩固,武將們出於職業天性,同樣非常興奮,京營不少人當初都跟宋慶並肩作戰,宋慶如今出了大名,將來提起生平的時候,他們或多或少也會被提到,最後連文官都挺高興,因為指揮最後大戰的孫承宗是個文官。
甭管哪朝哪代,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