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推崇的是堯舜禹湯四位聖君,認為他們在世之時,才是天下大同。”
“堯,古書說他“茅茨不剪,採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說,他住的是用沒有修剪過的茅草蘆葦、沒有刨光過的椽子蓋起來的簡陋房子,吃的是粗糧,喝的是野菜湯,冬天披塊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
但他對百姓卻很關心,部落裡有人挨餓受凍,他說這是他使他們挨餓受凍的,有人犯罪受了處罰,他說這是他平時沒有管教好的緣故,自己出來承擔責任。
舜又稱有虞氏,出生在姚墟。傳說他在接替堯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之前接受堯的考察時,曾在歷山耕田,在雷澤捕魚,在河邊的陶城製陶,後來堯把他封在虞地,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後,又都蒲坂。舜嚴於律己,而又寬厚待人。
他曾幾次遭到繼母和同父異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賢惠的妻子巧設智計,才使他化險為夷。但他被推舉為首領後,卻不計前仇,寬待他的繼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動,一心向善。
禹他以天下為己任,率領百姓治理水患,發展生產,更是受到高度的讚揚。由於堯、舜、禹治理有方,當時的社會獲得很大的發展,呈現一片安寧、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無事”
湯原是東方商族部落的首領。始祖契,曾輔佐大禹治水,封於商地,因以為族號。湯任賢臣伊尹為相,委以國政,以亳為據點,積蓄力量,準備滅夏而代之。先後攻滅鄰近的葛國及韋、顧夏的羽翼國,最後終於利用夏的最後一個君主桀荒淫無道,夏內部矛盾激化的時機,攻滅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湯在位期間推行善政,減輕征斂,鼓勵生產,安撫民眾,停止人殉以保護勞動力。這些措施鞏固了商的統治,僻處西方的氏羌部落也來歸附。”
司徒刑聲音清越的說道,看著眼睛中流露出嚮往神色的鮑牙,臉上留露出一絲莞爾的笑容。
“先生懂得真多。”
“怪不得外面的人都稱先生是文曲星下凡。”
鮑牙發覺司徒刑莞爾的目光,有些訕訕的說道:
“鮑牙只是一個粗人,只懂得做菜。別人怎麼說,我也就怎麼說。”
司徒刑看著訕笑鮑牙,不由的莞爾一笑。
“人云亦云!”
“儒家厚古薄今!”
“儒家極端守舊,害怕變革和創新,厚古薄今,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祖宗之法不可變”、“三代以下,天下何其囂囂也。”
鮑牙頓時如同雷擊一般,身體僵住,眼神中也流露出複雜之色。過了許久,他才幽幽嘆息一聲。
雖然司徒刑說的話有在旁人看來,也許有些“離經叛道”,但是仔細琢磨,就會發現,儒家的確存在這些問題。
推崇古制!
推崇古法!
貶低新朝!
貶低新法!
在儒家看來,只要是活著的,在世的永遠比不了故去的。
也因為這個原因,現今還有很多儒家人以違背祖宗之法來詬病乾帝盤的改革。
據說,還曾經有人抱著古聖的神位,到神都請願,希望乾帝盤能夠恢復祖宗之法。
現在想來,可不就是厚古薄今!
“你可聽說過法家?”
司徒刑見鮑牙有些領會,突然有些無由來的問道。
“法家先秦時期可是百家之首。法家巨頭商鞅,韓非,李斯等人更天驕,掌握律法的力量,縱橫捭闔,無人能敵。”
“可惜,隨著先秦的滅亡,法家也走向沒落。”
鮑牙不知司徒刑為何突然提及法家,但是還是如實回到。
就算先秦之後,儒家一直在刻意的淡化法家的存在和影響。
但是法家的強大,先秦的昌盛,是沒有人能夠質疑的。
而且遠比儒家提出的“古制”要現實的多。畢竟先秦的強盛是有史可查的,而遠古之治,則是存在於虛無縹緲的傳說之中。
“法家和儒家恰前相反,他們厚今薄古,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商鞅明確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更進一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他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司徒刑眼神幽幽,看著空中,聲音呢喃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