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可以被稱之為是一種實用飛行器了。(未完待續)
第225章 遠東局勢
德國人能夠說服清政府一改此前態度,開始全力清剿義和團,讓各國感到十分驚訝,同時也認識到,雖然德國在清國的利益不是最大的,但是對清國的影響力卻十分巨大,各國不得不開始重視德國在清國問題上的意見。
德國人自然不會透露自己攙和進了清國皇帝更替這種驚天陰謀中去,只是表示因為德國和清**隊聯絡緊密,自己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清國人給了個面子而已。
既然清國願意全力絞殺義和團運動,那麼各國也就沒有理由再去開戰了,歐美列強在清國事務上基本目標還是一致的,主要還是希望能擴大貿易,降低關稅,將清國的巨大市場和人口轉變為商業利潤,所以能不打最好還是不要打。
除了俄國人對此感到極為不滿外,其他各國還是皆大歡喜的。
緊接著清國傳來訊息更讓各國欣喜,載漪向慈禧進言,成各國此前逆了老佛爺您的懿旨完全是因為擔心我大清的政策不再對各國友好所致,如果老佛爺您能向各國公使明示,我大清的政策不會變,貿易上的恩典不會變,各國公使必定不會再惹老佛爺不高興了。
慈禧聽從載漪的建議,召集各國公使,安撫各國不必擔心,維新變法中各國所關心的一些政策將不會改變,並且將大力推行。其實慈禧在變法失敗後也並沒有全部取消維新中的政策,只不過是取消了兩條反對聲最大的政策。
一條是取消旗人由政府供養的特權,令其自謀生計。另一條是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取士,改試策論。
前一條等於斷了如今已經成了廢物群體的滿族人的生路,自然遭到全體上上下下的反對。另一條則斷了那些畢生所學唯有八股的讀書人的做官之路,同樣也遭到了全體讀書人的反對。
這兩條政策本來就是那些維新派腦子不清楚搞出來的,滿族統治階級和全體讀書人都反對。你維新變法還想搞得下去?如此大事不從長計議,居然想一刀切。真是老壽星吃砒霜——嫌命長了。
慈禧取消了這兩條政策,但是對維新中的編練新軍,開辦學堂,引進西學等等政策並未全盤否定,因此現在向各國承諾新政繼續實行下去也是順理成章的。
隨後還命載漪總領總理衙門,與各國商討合作事宜。載漪上任之後,也十分“慷慨”的開出了讓各國心動的“價碼”,原本一直推三阻四的內地勘探開採礦物的權力向各國開放。並且外國開設工廠不在侷限於通商口岸,經過朝廷批准同樣允許在其他地區開設。
如此一來各國反對聲立刻銷聲匿跡。慈禧太后見此機會再次提出讓光緒退位,德國率先響應,表示對此事的支援,各國隨即也表示贊同。
雖然清朝內部亦有眾多反對的聲音,這些反對勢力實力也絲毫不弱,不過此時渤海灣內德國遠東艦隊、英國中國艦隊、俄國太平洋艦隊、法國遠東艦隊齊聚一堂。
在海靖的聯協下,各國公使紛紛表示,清國內政各國不便干預,但是各國不願看到清國政局發生震盪。任何導致出現政局不穩的情況各國都不會坐視不理。
海靖甚至暗示清政府,如若清國發生變動,德國願意從菲律賓抽調軍隊協助清朝政府穩定局勢。這已經算是對慈禧太后最直接的支援了。
而此時英、法、俄、意、美5國雖然沒有明確表態,但是如果德國人做出行動,此時在巴黎還坐在一張桌子上談判的他們不可能沒有什麼表示,因此各國聯手基本上幾成定局。
在這種情況下清國反對勢力就只有兩個選擇,一、老老實實的接受現實;二發動兵變,然後和各列強開戰。
好歹這些人還沒和慈禧一樣膽子大到敢發出《對萬國宣戰詔書》,因此只能屈辱的接受這個現實。
於是光緒皇帝於1900年5月15日退位,大阿哥溥儁登基,改元保慶。即保慶皇帝,載漪終於心想事成。
作為對德國的答謝。德國獲得了可以自由修建鐵路,開採礦產的特權。德國此時在山東所擁有的權力更甚於歷史上簽訂《中德膠澳租借條約》之後。德國還向清政府提出,菲律賓的建設需要大量人力,希望可以從菲律賓引進華工,由清政府進行排遣,此事也得到了載漪的應允。
不僅如此,載漪還向慈禧建議,新政之中亦有強軍之策,加強水師、編練新軍之重任不若皆交於友邦。
慈禧恩准,隨後載漪於德國達成協議,訂造海圻級小型戰列艦同型艦2艘,1889型遠洋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