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拉姆斯菲爾德是竭力推行這一政策主張的主將。早在克林頓時代,拉姆斯菲爾德在美國國會擔任“美國國家安全空間管理和組織評估委員會”主席,他當時就領導一個專家小組對其他國家可能對美國造成的彈道導彈威脅作出評估,最後形成了一個《拉姆斯菲爾德報告》。報告認為,“美國受到的彈道導彈威脅正在不斷增加”,並繪聲繪色地說,有些國家已經部署了對準美國的彈道導彈,美國還不知道,美國對於這種威脅的預警時間越來越短了。報告最後得出結論,美國應該加緊部署“國家彈道導彈防禦系統(NMD)”。後來,小布什表揚說:“拉姆斯菲爾德的報告為國家彈道導彈防禦計劃開了個好頭,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發展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必要性。”小布什入主白宮後,部署“國家彈道導彈防禦系統”成為他首先考慮的問題之一。

拉姆斯菲爾德重返五角大樓後,為了進一步謀求美國在軍事上的“絕對優勢”,除了迅速啟動“國家彈道導彈防禦系統”計劃,又很快指示國防部啟動了另一項秘密研製“太空轟炸機”的計劃。鷹派認為,“太空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戰區”。研製“太空轟炸機”,就是為了謀取美國在未來太空戰中的“絕對優勢”。這種“太空轟炸機”一旦研製成功,它能像太空梭一樣用火箭發射升空,在上百公里的高空巡航,可以躲開世界上所有防空武器的攻擊。它不僅可以用來直接攻擊軌道上的敵國衛星,還能在戰爭爆發的瞬間,對世界各個角落的地面目標快速投擲精確制導炸彈,使美國牢牢掌握戰爭主動權。

什麼叫“絕對優勢”?它的另一個說法就是以強凌弱。冷戰以後,美國進行的戰爭都是“老鷹抓小雞”式的非對稱戰爭,它的對手根本不是它的對手。過去在兩相對峙的情況下,美國即使對一個弱小對手開戰,也總會有一些“後顧之憂”,現在沒有了,放心地打好了。只要美國決意向誰開戰,它打勝是沒有什麼懸念的。所以,它是越打越過癮,越打越想打。

4、“先發制人”與“預防性打擊”

美國《新聞週刊》主編扎卡里亞寫過一篇題為《傲慢帝國》的文章,他說,冷戰後的世界是美國縱橫天下的單極世界,但布什和他的鷹派謀士們卻得出了一個奇怪的結論,似乎美國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多少自由,美國彷彿是一個被圍困的國家,四周都有威脅,讓人大惑不解。“9·11”事件之後,美國落下了“9·11”恐懼症。在這種“被圍”心理驅使下,鷹派認為“進攻是最好的防禦”,竭力主張對“潛在的”敵對國家採取“先發制人”的“預防性打擊”,“不讓恐怖主義威脅到我們的人民和我們的國家”。小布什2002年5月訪問德國時,首次亮出了鷹派為他炮製的“先發制人”軍事戰略。他說,雖。8。 051 然“威懾”和“遏制”仍然是美國的重要戰略原則,但面臨來自恐怖主義和核生化武器襲擊等等新的威脅,美國必須貫徹“先發制人”的戰略原則。同年6月1日,小布什又在西點軍校的講演中進一步闡述了“先發制人”和“預防性干預”的軍事原則。不久,美國又將“先發制人”和“預防性打擊”寫進了2002年度《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成為其國策。

在上述鷹派理論的支配下,美國的新世紀軍事戰略充滿了一意孤行的色彩,對別國採取軍事行動的主觀隨意性陡增。伊拉克戰爭,美國開戰的主要理由是一口咬定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說這是對美國的最大威脅。但戰前聯合國核查人員到伊拉克反覆核查一直沒有查到什麼證據,戰後美國派出大批核查人員進去嚴查還是查不到證據。對此,美、英兩國的反戰派抓住不放,由此在美英兩國國內分別引發了“情報門”風波。“情報門”事件充分暴露了美國鷹派的霸道作風,只要它想打誰,它就會捕風捉影地隨便找些“理由”,即使找不理由它也會製造出某種“理由”,不是理由也是“理由”。在鷹派心目中,伊拉克戰爭已經打勝了,薩達姆政權已被搞掉了,這才是最重要的。至於當初的開戰“理由”,真的又能怎樣,假的又能怎樣?

5、“震懾”與“斬首”

“震懾”理論的基本含義是:資訊化時代的戰爭已經不再追求“全殲”敵人;相反,它要儘可能把戰爭的硬摧毀、硬殺傷程度降下來,把戰爭的著眼點轉移到迅速摧垮敵人的戰鬥意志上,這是一條通往戰爭勝利的“捷徑”。

最早提出“震懾”理論的是厄爾曼,最早支援“震懾”理論的是拉姆斯菲爾德。“震懾”理論產生於1996年,它是總結海灣戰爭經驗的產物。海灣戰爭結束後,美軍在軍事理論上尋求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