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的話題時,也都稱為“貢爺”。又加上在寨子周圍方圓三四十里的地方,又只有他一個姓王的貢爺,所以,在寨子周圍方圓三四十里的地域內,只要有人提到王貢爺,人們就知道說的是誰了。

據說,在木咱萬畝大壩子周圍的二三十個寨子裡,儘管也還有兩三個寨子裡有貢爺,但那些貢爺都都是用金銀財寶買來的,並沒有真才實學。只有者要寨子的王貢爺,是憑真本事考取的。正因為如此,在木咱壩子周圍,就只有王貢爺名氣最大,也只有王貢爺最受人尊重。

在者要寨子裡,因為王貢爺是最有文化的人,說話很有份量,所以享有很高的威望。寨子裡無論誰家辦紅白喜事,都以能夠把王貢爺請去坐上席為最大的榮耀;鄰里發生糾紛,不管爭執得如何激烈,只要王貢爺出面說一句話,難解的糾紛就會很快平息;家庭出現矛盾,調解的人只需說出王貢爺平常在寨子裡所說的那些勸人以和為貴的觀點,家庭矛盾就會得到化解。王貢爺之所以會享有如此之高的威望,是因為在他之後,者要寨子再也沒有人考取了貢爺。一方面,在實行科舉考試製度的年代,寨子裡沒有多少人能夠上學讀書,在為數不多的讀書人之中,又沒有人能夠考取貢爺;另一方面,在科舉考試製度隨著清朝統治的結束而被取消以後,寨子裡就更沒有人能夠成為貢爺。者要寨子的人都為此而倍感遺憾。“王貢爺”成了者要寨子對“貢爺”的最後稱謂。正因為如此,“貢爺”這個稱謂在者要寨子顯得格外尊貴,成了知識和文化的象徵。於是,在知識和文化都很落後的者要寨子裡,人們把對知識和對文化的渴求,轉化成了對王貢爺的尊重。在人們的心裡,尊重王貢爺,就是尊重知識、尊重文化,就是崇尚詩書禮義。是啊,王貢爺作為者要寨子歷史上的最後一位貢爺,確實值得人們尊重和懷念。

據者要王氏(素)族譜記載,者要王姓人家自明朝初年到者要寨子定居以來,截止清朝末年共有三十人多人透過科舉考試考中貢生、進士和舉人並被朝庭授封官銜。遠的不說,只說王貢爺的曾伯祖父王應貴,嘉慶二年(公元1795年)就被皇帝賜予五品頂翎,伯祖父王世縉(應貴之子)也在嘉慶年間被皇帝賜予六品頂翎,都算得上是達官貴人。但在者要寨子裡,卻沒有一個人能夠說得出他們身上曾經發生的故事。他們的事蹟,在族譜的中的記載也僅有隻言片語。儘管王貢爺的官做得沒有兩位長輩的大,但發生在他身上和家中的的故事,卻經常被寨子裡的人敘說。我不知道這其中的緣故,只是在心中猜想:先祖們即使官做得再大,但那畢竟已經年代久遠,加上沒有文字記載,那些曾經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也漸漸被遠去的歲月所湮沒,隨著歲月的流逝,寨子裡自然就沒人能夠知曉那些遠去的陳年往事了。或許,他們從小就遠離者要寨子的外地生長和生活,長大了也在遠離者要寨子的外地做官,平時也很少回鄉省親。他們在世的時候,寨子裡沒有人瞭解他們具體在外地做什麼,他們去世若干年後,寨子裡就更沒有人能夠知道他們生前曾經做過什麼了。而王貢爺則不同,他從小就生長在者要寨子裡,考取貢爺後仍然居住在寨子裡,做官以後還是長期居住在寨子裡,長年累月跟寨子裡的人相處,發生在他身上的事,自然就會被寨子的人知曉。所以,儘管王貢爺的事蹟沒有文字記載,但也還有很多人能夠擺談王貢爺的故事。

只可惜,在者要寨子裡還有很多人能夠擺談有關王貢爺的故事的時候,我卻因為年紀尚小,加上又忙於讀書求學,沒有用心去聽那些距離我已經有百年歲月的陳年故事。而那時候,能夠擺談王貢爺故事的人,都是些七八十歲的老人。比如我的奶奶,就曾給我擺談過很多關於王貢爺和發生在王貢爺家的故事,因為奶奶是王貢爺的兒媳婦的堂妹妹,知道很多發生在王貢爺家裡的事情,但那時我卻沒有把那些故事記錄下來。奶奶是78歲時去世的,那時我已16歲且初中畢業了,完全有能力把奶奶講述的故事記錄下來,但遺憾的是我那時卻沒有這樣做。

現在,當我回到者要寨子,想找幾個上了年紀的人來擺談有關王貢爺的故事時,即使只是一些零碎的故事,寨子裡卻已經沒有幾個人能夠擺談了。我頓時覺得,如果再不及時收集和整理王貢爺的故事,恐怕王貢爺的故事,也會像他的先輩們的事蹟一樣,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漸漸被後人忘卻。於是,我便努力從記憶之中搜尋那些曾經聽寨子里老人們講述過的關於王貢爺和發生在王貢爺家中的零碎往事……

在者要寨子裡,儘管現在已經沒有幾個人能夠擺談王貢爺的故事,但所有的人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