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5月3日,交涉員蔡公時為日軍殘殺,是為“濟南慘案”,自是以後,蔣每日日記,均特書“雪恥”二字。所謂“身受之恥,以今五三為第一”。

蔣在對日問題上,以越王勾踐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為效法榜樣,並對莊子的“欲取先予”之說十分欣賞,所以主張對日“忍耐”“忍辱”。

“九一八事變”後的中國是一個大國,同時也是一個弱國。而日本雖是一個小國,卻是一個強國。正是有鑑於此,所以國民政府的對日抗戰方略就是“戰必敗,敗必戰,戰必勝” 。說到底就是持久戰,就是“以空間換時間”。

楊天石以蔣介石日記為中心對蔣氏的對日謀略作了分析:(1)避免決戰,以“和平”為推遲戰爭的手段;(2)企圖效法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嚐膽;(3)廣結盟國,寄希望於國際環境的變化;(4)從“安內”為重到“攘外”為重;(5)秘密準備,以“剿共”為抗日之掩護,經營西南根據地。

從後來歷史發展的脈絡來看,楊天石的分析是不無道理的。

也是在1933年的12月11日,蔣介石第三次成為《時代》的封面人物。

1936年1月24日,蔣介石又一次上了《時代》封面,這一次不是蔣氏一個人,也不是他和宋美齡兩個人,而是和裕仁、溥儀、斯大林並列,體現了《時代》編輯的獨具匠心。四人分別代表中、日、滿、蘇四方面,其中中日關係箭在弦上,戰爭一觸即發,而蘇滿關係卻是歌舞昇平,蘇聯不僅與“滿洲國”建交,而且將中東鐵路出售給“滿洲國”。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基督徒兄弟?(7)

當然,蘇滿關係也走入了盡頭,隨著蘇日衝突的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