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其陵墓北斗七星狀佈局,源於天象的說法理由更充分一些。上世紀九十年代,南京中山陵園管理局組織專家,對南京明孝陵進行考古勘測,使用了飛機航拍技術,專家驚訝地發現,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區佈局竟然是“北斗七星”佈局,這事曾引起極大轟動。
這或許給朱翊鈞的怪異葬式,提供了一個佐證。
有專家大膽推測,認為朱元璋也是這樣的葬姿;不只朱元璋、朱翊鈞是這樣,明朝其他皇帝是這樣的“七鬥星葬式”。由於沒有更的考古發掘,這種推測也僅僅是推測。
更大的問題是,就算朱姓明朝皇帝是這樣的葬姿,秦、漢、唐、宋帝王的葬姿是這樣嗎?目前此仍是一道無法破譯的密碼。
後記(1)
當提筆寫“後記”的時候,我才知道我終於可以放鬆一下了,因為我現在的感覺就一個字“累”。
我並不是可以坐在家裡寫作的專業作家,我沒有固定的寫作時間,不謙虛地說,我都是將別人喝咖啡、打麻將的時間裡拿出來,再將休息時間擠一點,進行寫作的。我目前供職於香港一家媒體,我的身份是“記者”。一邊要採訪報道,另一邊要考慮“盜墓”,期間的思維倒換,是頗讓我痛苦的。幸好,自己在多年的新聞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的這方面原始資料,正式寫起來也並不太困難。
為了寫這本小書,我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光《二十五史》、《資治通鑑》,這些以前不看的“大書”,我就從頭到尾翻了兩三遍。至如《搜神記》、《世說新語》、《異苑》、《太平廣記》、《南村綴耕錄》、《齊東野語》、《金陵瑣事》、《子不語》、《白下瑣言》等諸多古人筆記,看的遍數就更多了,本來想把參考書列在後面的,但我一看太多了,也沒有時間列了。
每每閱讀古人留下的這些文字時,心裡就有一種莫名的感動。祖輩學人在寫作時,沒有我們現在的電腦,沒有我們現在的電子書庫,憑的就是博聞強記和一支禿筆,那要多付出比我們多多少倍的努力啊。而在感動之餘,我覺得自己也應該再努力,給我的後人留下一些東西。
這本書的“構思”時間已很久了。
我最早知道盜墓大概在七八歲時,當時俗稱“挖墳”,已是大陸“文革”後期。那時我住在鄉下,當時農村物質貧乏,連柴草都緊張。有的農戶沒有柴草時,就去野蕩裡撿拾廢棄的棺材板回家當柴劃。燃燒後發出一股怪怪的腐臭味,一聞就知道那家在燒棺材板了。而更有木匠,就地取材,盜一些棺材板回家,做成傢俱出售。有一次,鄰村的一個喻姓木匠用棺材板做成的傢俱,被同鄉人買給閨女做嫁妝,事發後,新娘家人頓覺不吉利,找上門討說法,把木匠暴打了一頓。最後,木匠賠禮又賠錢,方了事。而從此木匠也不能再幹了——他做出來的傢俱沒有人願買了。
此後,對盜墓就留心了起來。直到有了更多的閱讀,才知道盜墓的久遠和古老。
我並不是學歷史和考古的。考大學時,報了南大的歷史系,但因為120分的數學卷,僅考了54分,自然是沒門了,只要不情願地讀了一所財經學校。但由於對歷史的偏好,我對歷史的關注和閱讀更勤了。一點不誇張地說,雖然是財經專業,但我幾年讀下來,文史方面的知識並不比歷史系學生差,甚至更高、更紮實。
為什麼現在才寫?這要說說新浪部落格了。
2006年元月,我應邀到北京參加新浪網的一個活動。當晚活動開始前,部落格美女編輯小顧,拉住我不放,說我也是名人,請參加名人部落格的寫作。我當時只是禮貌性地應了下來並不想真寫,我知道顧編輯這話是哄我寫部落格,我哪是什麼名人啊。活動開始後,從來沒有得過獎的我,卻讓新浪副總編輯侯小強先生抽中了二等獎。我這一高興,就開始寫博了,起名為“梧桐樹下戲鳳凰”(網址http://blog。sina。。cn/laoni)。
開始時,我寫採訪中遇到的名人、明星什麼的,還有一些文化現象。但我不久即發現不對勁,寫“活人”會得罪人。想到我手頭有多年積累的文史知識,於是我便開始寫“死人”,寫帝王陵、寫風水、寫盜墓。而巧的是,當時盜墓小說熱剛興趣,我的博文受到了新浪編輯的青睞和網友的喜歡,點選量激增,目前已突破了二千一百萬。就這樣,由開始的斷斷續續,直到系統地寫作盜墓。
或許有讀者會說我是跟風寫作,實際上這是誤解。
我至今連一本現代作者寫的盜墓小說都沒有看過,不少出版機構會把這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