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給出答案。
要向皇孫解釋酒的起源和象徵意義,實在是相當困難的任務。至於糖水一說,更不可對外人提。
夏尚書想得很是深遠,萬一話傳出去,被史官記錄下來,或是被有心人曲解,對漢王世子的名聲,定會產生不小影響。玩物喪志倒不至於,特立獨行,奇思妙想,對預設的皇帝繼承者而言,也不是太好的形容。
孟清和的想法就簡單多了,摒棄一篇篇大道理,直接丟擲回答兒童問題的萬金油。
“世子尚稚齡,待年壯,便可解。”
即是說,世子年紀還小,長大以後就明白了。
朱瞻壑眨兩下大眼睛,小胖手來個農民揣,沉思幾秒,勉強接受這個答案。
夏元吉目瞪口呆,不自覺又揪掉一把鬍子。
原來問題可以這樣解釋?果然人到暮年,就少了機變?
“興寧伯此言,恐有搪塞世子之嫌。”
漢王府教授為人耿直,性格有些古板。見孟清和如此,認為不妥,出言直指。
孟清和不以為意,笑呵呵道:“本官所言有何不妥?”
“這……”
“世子年幼,尚不能體酒之深意。本官所言,不過待世子年長,再加以教導。劉教授認為本官所行不對?”
劉教授啞口無言。
他固然耿直,卻不是無腦。
興寧伯簡在帝心,又是漢王和趙王眼前紅人,往不敬的罪名上扯?結果很可能是興寧伯丁點事沒有,自己烏紗腦被摘。
最終,三頭身關於酒和糖水的疑問,就此不了了之。
宮宴之上,並無外邦使臣席位。
天子下旨,宮宴後於華蓋殿再設宴,款待各海外使節。之後,朱棣又傳口諭,宴請海外使臣之事,由漢王主持,鴻臚寺光祿寺在一旁協同。
這道旨意,無形中肯定了漢王的繼承人身份。
歷來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子能在宮中設宴,款待群臣和外邦時臣。平王在京中時,從未有此殊榮。
訊息傳出,漢王一派自然歡欣鼓舞,平王一派則顯得消沉,如胡廣、黃淮這般的中堅分子,也不由得產生動搖。翰林院侍讀學士楊士奇依舊沉穩如昔。人前如此,人後如何,便不得而知。
兩場宮宴之後,歷史的腳步邁入永樂八年。
自正月元宵休假,到節後銷假上班,孟清和一直處於亢奮之中。
他已從鄭和口中得到證實,此次遠航,船隊的確尋找到一塊廣闊的海外大陸,還有數處島嶼。其中,有可做良港的海灣,也有植被茂密,海鳥成群,卻無人類蹤跡的無人島。
“伯爺之前叮囑之物,未能全部尋得。但此兩種卻已尋到。當地土民擇良種種植多代,雖不如伯爺描述一般高產,但無需肥地,比稻麥更為耐旱,卻是我朝穀物不能比。”
說話時,鄭和取出一本有些發皺的冊子。翻開幾頁,都是玉米,土豆,番薯一類的作物。這本冊子為孟清和口述,兵部職方郎中所繪,堪稱“尋寶目錄”。
“此種作物生於地下,不知其葉花如何,倒是費了不少力氣。”
鄭和指著土豆,孟清和撓撓下巴,乾笑兩聲。他也想說得詳細,可的確沒辦法。生活在都市裡的人,有幾個見過土豆葉子,又有幾個知道土豆花開成什麼樣?倒是玉米,電視中經常出現,多少能描繪出大致形態。
“若能將這兩種作物細心培育,於北疆之地廣泛種植,數年之內,當可充邊民之糧。”
孟清和不是愣頭青,自然不會拍著胸脯保證,種玉米土豆能馬上解決全國的糧食問題。
後世畝產幾百上千斤,是依靠優良種子和高效化肥,並經多代人的努力,才取得的豐碩成果。歷史上傳入明朝的土豆玉米,也是經過歐洲人長期培育改良。早不是美洲大陸的“原生態”品種。
孟清和看過,鄭和船隊帶回的土豆,最大不到半個拳頭,小者只有拇指粗細。玉米植株不到一米,據通譯所講,當地人稱其為“矮草”。可見,最初的玉米,不過就是野草。
實話實說,孟清和很有些失望。
現實遠遠落後預期,不可能不失望。
嘆氣之後,猛拍兩下腦袋,犯下自己鑽了牛角尖。美洲大陸發現了,土豆玉米帶回來了,失望哪門子?
種子不優良,沒關係。
大明最不缺的就是農人和巧手。《天工開物》出在明朝,即便隔了兩百年,也能夠證明,明朝的農學家絕對有真材實料。更有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