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寧伯派來的人卻有些特立獨行,除了金銀之外,還“換”了五六名工匠,都是製作倭刀的好手。上了船,這些倭人都被集中看管。鄭和知情,特地派人詢問,隨船的丁千戶親自拜見鄭和,取出孟清和的親筆信。
讀過信,鄭公公二話不說,同樣加入了換人的行列。
不換?
不換也得換!反抗的定然是倭寇,統統抓起來!
鄭和的換人行動得到了王景弘的大力支援。
很快,漢王和趙王派來的人察覺了其中端倪,想跟著動手,可惜已經來不及了。好在有丁千戶告知,興寧伯有言,此次換來的工匠將無償贈送兩位殿下一批。當然,大頭還是要獻給天子的。
幾句話下來,說得眾人眉開眼笑,皆大歡喜。
由此可見,前武庫司郎中,雖然離開文官隊伍已久,一身本事卻沒落下。
丁千戶會做人,會做生意,更重要的是,他還不暈船!
選派丁千戶隨鄭和一起下東洋,孟清和都不得不讚嘆自己有識人之能,果真是眼光獨到。
於是乎,在鄭和的船隊中,多出了一個深得興寧伯真傳的丁千戶,下西洋的歷史,也將因此而變得不同。
第一百四十六章 震撼的年禮
永樂二年丙申,新年臨近,金陵城內格外的熱鬧。城中的客棧食肆,幾乎日日客滿。
朝鮮,安南等番邦遣使朝拜,獻上方物,以賀正旦。雲南四川等地土司也紛紛來朝,又有各地藩王派遣朝賀的隊伍,尤其是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進獻的嘉禾,主動繳納的糧稅和金銀,更為這份熱鬧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
永樂帝感慨,到底是自己的兒子,處處為父皇著想,很好。
感慨完,一個個的敲打藩王,瞧見沒有,侄子都有這麼高的覺悟,做叔叔的是不是也該有點表示?
藩王咬牙表示,一定改正落後思想,努力向侄子學習!
永樂帝滿意了,朱高煦和朱高燧再一次遭到了嚴重的表揚。
朱老四的兄弟們是不是心在淌血,就沒人關心了。
之所以給老爹送錢,不是打腫臉充胖子,也不是故意找其他藩王的麻煩,只因朱高煦和朱高燧的確有這個底氣。
誰讓人家有錢?
自就藩以來,兄弟倆一心忙著領地大發展,開墾荒田,種植糧食,鼓勵畜牧業,開發工商業。有人在耳邊唸叨些五四三,直接一腳踹飛。
此舉並非表明朱高煦和朱高燧對南京的那把龍椅不感興趣,而是他們發現,與其浪費時間在這些事上,不如下地種田,到市場體察一下民情,做點有實際意義的事。
老爹龍精虎猛,揮鞭子抽人一點不含糊,成日裡惦記著難以實現的期望,完全是和自己過不去。
平王的例子擺在眼前,又有孟清和不時的敲邊鼓,無論是朱高煦還是朱高燧,都不想成為第二個朱高熾。
順應心意的,未必是真心為自己好的。
明明不是自己乾的,卻不明不白的背了黑鍋,被老爹厭棄,即便同朱高熾不和,也難免流兩滴同情的淚水。
在這種思想趨勢下,朱高煦和朱高燧漸漸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實幹派。誰敢繼續在耳邊攛掇,踹飛不算,還要補上幾鞭子。
回頭再看早年間做的那些事,兩人都感到汗顏。
那個腦門被夾了的是誰?反正不是自己,堅決不是!
汗水擦乾,繼續埋頭苦幹。
種田,開互市,效仿大寧辦學。
以皇帝親子,北疆藩王的身份,做起事來更加得心應手。
孟清和遇到的問題,在兩人眼中根本就不是問題。
孟清和被朝臣彈劾,只能自辯。朱高煦和朱高燧則先發制人,不能彈劾奏疏送出,先上表向老爹抱怨,這群只會挑毛病不幹事的讓兒臣很是煩惱,不如老爹幫忙收拾一下?
結果自然是皇帝動手了,皇帝他兒子舒心了。
這是沒法羨慕的。
誰讓人家背景雄厚,上頭有人呢?
臣子和兒子,義子和親子,終究是有本質上的不同。
朱棣視沈瑄如親子,處處關照。沈瑄卻不能像朱高煦兄弟一樣,直接上表抱怨朝臣。縱然朱棣不介意他這麼做,也會揮舞著鞭子為他出氣,就沈瑄本身而言,非到萬不得已,絕不會越過這道無形的界線。
一次兩次還罷,次數多了,朝臣的彈劾奏疏就能淹死他。
孟清和十分了解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