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說,絕對沒什麼問題,可對於要拍戲的演員來說,問題可就大了。因為我們常常是帶著妝在候場,頭髮也都整理好了,要是一不小心把妝面蹭花,或是睡著睡著弄亂了髮型,那可就前功盡棄咯!所以嘍,就算是在片場抓緊時間打個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哭比笑容易
小時候看電視,每當演到悲情戲,男女主人公的眼睛裡就迅速開始淚花閃爍,豆大的淚珠順著臉頰一滴一滴地往下滾落。這時候,大人們就會裝作很內行的樣子,開始七嘴八舌地評論:“這才算會演戲呢,導演讓哭就能立刻哭出來,演戲最難的就是怎麼哭得好看”。電視機前的我也很納悶:又不是真的傷心難過,怎麼能哭得這麼慘啊?這些人有沒有預先準備眼藥水和洋蔥頭呀?
哭戲最能考驗一個演員的演技——這個概念從小就在我的印象裡不斷被強化。可真正輪到我上場的時候,卻發現事情完全顛倒了——要我哭竟然比要我笑容易得多!
在我看來,演哭戲的時候,關鍵是要提前醞釀好情緒,把自己真正融入到角色中去,融入到劇本描述的情景中去,完全把自己當成劇中人。只要感覺到位了,眼淚自然就出來了。反倒是演“笑”的時候,分寸還真不好把握,尤其是那種略帶點羞澀靦腆的笑,要是演得不好,簡直就像臉皮上被人牽了根繩子,抽一下動一下,絕對做作!
其實,我拿手的不光是哭戲,還有“自創戲”。跟我對戲,可是很考驗反應的哦!
那時候有一場戲,說的是男主人公和我演的鄭希燦久別後重逢,男孩見到我後,微笑著說:“Hi,你來了?”我則應該酷酷地、帶著點無所謂又帶著點示威地回答:“是呀,你混得怎麼樣了?”本來,完全按照劇本一步步來,把戲演到這一步就行了。可拍到第三次的時候,我突然靈機一動,覺得再加一點小動作會更好。於是,我就自說自話地改起了戲!
說完那句臺詞後,我突然把對方腦袋上的帽子摘了下來,順手戴到自己的頭上,還衝他吐了吐舌頭,做了個很頑皮的表情。就是這麼個“多出來”的小動作,讓跟我對戲的男孩子頓時呆住了,這步沒按劇本走的“棋子”,顯然出乎他的意料!
這傢伙足足愣了有十來秒,急得導演扯著嗓門衝他吼:“你傻了呀!這麼好的狀態你趕緊接戲呀!”哈哈,我可不是故意的哦~下次再跟我對戲,可得機靈點,兄弟!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謝謝包大人!
我們這個戲是從2007年2月底開始拍的,從寒冬一直拍到暖春。等到5月份的時候,天氣已經很熱了,可按照劇本設定的場景,故事還是發生在寒冷的季節,搞得我們只好一邊套著厚厚的毛衣,一邊不停拿著小風扇對著臉吹,連痱子都捂出來了!
除了變幻無常的天氣,對演員來說,拍戲期間還有很多意外狀況是無法避免的,這些恐怕也都是藝人的必修課吧。比如拍一場感情戲時,好不容易找對了情緒,感覺自己表達得好極了,卻不料被喊了NG——因為你光顧著自己找感覺,殊不知早已經出機位了。還有些時候,我們要做的是現場同期聲,偏偏某個工作人員正好忘了把手機調成無聲,手機鈴聲要是一響起來,那這段戲拍得再好也沒法用,還得重來!
拍戲的日子雖然苦,可我們幾個主演之間處得熟了,也能自己找點開心,苦中作樂。最happy的時候,還要數親戚好友或支援我們的粉絲們過來探班,突然看到自己熟悉的人,會覺得很親切也很感動。
記得這部戲開拍一個多月後,羅彬的媽媽專門從外地趕來探望他,我們也“有福同享”,捎帶著“蹭”了羅媽媽一頓飯吃:)
話說我們一群人廝混得久了,說起話來難免有些“肆無忌憚”的。因為羅彬的膚色比較黑,以前拍戲時,我們幾個老開玩笑喊他“包大人”,這個綽號叫著叫著就叫成了習慣,一時都改不過來了。
那天跟羅媽媽吃飯時,不知誰讓羅彬幫忙遞一套餐具,隨後順口就來了句:“謝謝包大人!”一時間,整個飯桌都安靜下來,羅彬媽媽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特迷惑地看著她兒子,羅彬則回以一臉尷尬的表情。這可把我們幾個樂壞了,卻只能死死捂住嘴巴,不敢笑出聲來。倒是羅彬不怎麼在意,還小聲地跟他媽媽解釋了一下“包大人”這個外號的來歷。哪知道,羅媽媽還跟著個外號較上勁了。
飯吃了一半,羅彬媽媽就舉著杯子跟大家說:“謝謝大夥照顧我們家彬彬,其實嘛,我們家彬彬小時候長得又白又胖,鄰居朋友見了都特別喜歡,可後來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