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盡,新皇為之舉哀。
第六章
“臣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前朝暴虐,當國者驕奢淫逸,以黔黎為芻狗,不二十年,怨聲載道,烽煙四起。天下英雄一怒揭竿,而各自為政。天懸數日,戰亂頻仍,民生雕敝,中原塗炭。惟陛下仁心天縱,澤被遠近,解民倒懸,於是宇內誠服,承天受命,遂正大位,一統天下。至今二十三載矣。
“新朝肇基以來,陛下行仁政,寬刑律,息徭役,安流民,撫孤老,四海寧靖,吏治清平……此誠大治之世也。
“臣聞事易時移,聖人因時而化。昔時亂象初定,士民疲蔽,陛下審時度勢,垂衣而治,以安其心,克奏全功……
“而今天下承平,庶民殷富,無復朝夕之慮,近憂既去,而遐心自生。臣奉天恩,得參機務,披覽各地奏本;又蒙異寵,曾暫離京師,觀神州風物。所至之處,皆沐浴清化,萬民欣悅……
“然臣亦見群吏子民,貪鄙者有之,驕橫者有之,憊賴者有之。更有秦淮楚館,大張豔幟;呼廬喝雉,終夜不絕;富商縉紳,各競豪奢。民風之淳厚,反不如立國初年。蓋為政以寬而民心無所懼,遂放蕩恣肆,不復自律耳。
“以是觀之,當今之世,必以明政令,嚴法度,擢賢良為要務。
“夫明政令者……”
深秋,皇宮不見得很冷,卻也見蕭瑟。除了風聲來勢洶洶,其他的一切,都似乎是很安靜的。
群臣后妃的憂心忡忡,宮娥宦官的戰戰兢兢,皆因成章帝病入膏肓。
雖然之前沒有任何不適,但周圍的人都知道,去年幾個皇子的事幾乎耗去了他所剩的全部精力,支援他一年多來依舊每日精神抖擻上朝處理政務,夙夜孜孜批閱奏摺的惟一因素,是放不下毫無經驗的儲君。
詵兒真是爭氣。
一遍又一遍地讀著太子微行各地之後呈上的表章,病床上的老人染滿風霜的疲憊臉上露出了一年來最歡愉的笑容。老實說,讓詵兒繼位本來就是無奈之下的選擇,所以他與群臣都不指望他展現出什麼政治才幹,只求在眾人的輔佐下,能把他執政多年來形成的良好局面維持下去。他們心裡都清楚,詵兒是一個怎樣狂熱的武痴。
但他成為太子後的種種表現卻讓人不得不刮目相看,先是收斂了之前最為人詬病的不惜重金收購武學典籍的行為,連帶太子妃的相似習慣也不再出現。雖然讓有書有兵器想出賣的缺錢人士不勝惋惜,大多數人還是樂見他當家終知柴米貴的。
他並不在乎兒子花了多少錢,反正富有四海,能讓他高興就行。最讓他驚喜的是詵兒在學習政務上表現出來的天賦,他的反應並不能說快,但每當與他討論事務的第二天,他總是會提出很有主見的想法,雖然有時可行性不高,更多的卻是與他心中的盤算不謀而合,甚至偶爾還有鞭辟入裡,比他還精妙許多的解決之道。
日漸寬心之下,他決定讓他趁著還未即位宮中有人坐鎮時到各地走走,看看風土人情,聽聽百姓心聲,回來後提一些自己的看法。知道他會有收穫,卻沒想到他僅僅半年的遊歷會帶來如此大的驚喜。這洋洋萬字的宏論,雖偶有稚拙之處,通篇看來,卻將高瞻遠矚,銳意進取的王者之風表露無遺。
看來,他可以放心地去了。有君如此,他百年之後,大齊國運只會益加昌盛,斷無衰頹之理。感覺到體內的元氣正在快速流失,他心中泰然。
帝王腳下皆枯骨,用多少人性命換來這至尊之位!現在,該是他去陰間見老友宿敵的時候了。那些忠於他跟隨他的,那些愧對他、他愧對的,那些鐵馬金戈中的恩怨情仇,那些勢力傾軋中的無辜亡靈……
“詵兒,朕得佳兒如你,心中甚慰。朕自知不久人世,這大齊江山,不久便是你的了。”望著下了朝便守在床前的兒子,他心中充滿了驕傲。
“父皇……”習武之人對醫道多了些瞭解,他知道父親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他不善作偽,說不來不實的寬慰話,只是緊緊握住那乾枯的手,緩緩渡些真氣過去,讓他能感覺好些。
感覺有一股暖暖的氣流自手中傳來,卻見他面無表情──這孩子在他面前還是難改拘謹啊。成章帝在心中嘆息,“交給你,朕放心。只是你做人太過寬厚,日後恐怕要吃虧……”
說到這裡,突地打住,懷疑的濃霧籠罩上他衰敗的身體。
不對,不對!
“明政令,嚴法度”,確實是極好的想法,但像詵兒這樣仁厚豪邁的孩子,千方百計想多赦幾人無罪,免去些刑罰,有時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