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出府的人中,涉及府中機密事的人一定沒有半個,晉國公府中的主人們對下人很是寬厚不假,但絕對不是可欺之人,對周圍窺伺的目光,自從長安之變後,便沒了半點容忍……
一到年關,晉國公府中的下人們便都很快活,因為只要把主人們伺候好了,便沒其他什麼事了,又都有著主家的賞賜。
家將們除了職責所在的那些人之外,其他人多數要聚在一處,大吃大喝一番,有些耐不住寂寞的,則出府去彩玉坊等處尋歡作樂。
晉國公府的家將,皆乃大將軍親兵出身,年紀老了,有的回鄉去養老,有的則留在了晉國公府,當了晉國公府的家將,從顯鋒軍,到羽林左衛,一直到猛虎武勝軍,這些家將出身各異,資歷深淺不一,卻都曾經是大將軍身邊最後的一道防線。
各個身經百戰,對大將軍忠心不二,老的五十多歲,年輕一些的也有四十多了,但這樣一群老兵,只要持刀在手,一個個就滿身的煞氣,分外的可怕,那些年輕的親兵,在他們這裡還真不夠瞧的……
下人們其實和這些家將們沒什麼不同,閒著的人多數要聚上幾堆,一邊憧憬著明年的好日子,一邊胡吹亂侃的猛灌。
而晉國公府中除了主人家之外,最尊貴的其實便是大將軍身邊的幕僚們了。
(二更,有些疲憊啊,每天三更,腦海中的情節有些跟不上,所以弄的有點水分,大家見諒,下個星期將血又是裸奔,所以歇一歇,等調整一下,再說。)(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家宴
因為大將軍趙石的親眷極少,所以晉國公府幕僚們的地位便凸顯了出來,實際上,他們得到了等同於晉國公親眷的地位。
晉國公對幕僚的挑剔是出了名的,別說與他地位差不多的大人將軍們,便是比他地位差上很多的大臣,府邸中誰沒有十幾二十個幕僚,這些幕僚各有所長,平日裡能幫助東主主理府務。
用到他們動腦筋的時候,能幫東主出主意,其實他們也已經成為一個群體,更是士子們上進無門時的又一個出路。
別看平日裡,文人士子們鄙薄於幕僚之屬,但真要能在權貴府中謀得一席之地,許多文人士子會毫不猶豫的入幕其中,再不提之前那些酸溜溜的話頭。
而大秦很多地方官吏都非正途出身,而是各個府邸中的幕僚從屬,也讓這條捷徑在讀書人中間很有市場。
晉國公府的幕僚位置,是滿長安的讀書人都要羨慕的一個職位,大將軍早已開府建牙,和其他文官府邸不同的是,入幕晉國公府,實際上便有了官職,在吏部也會留下記檔,輕輕鬆鬆一步便跨入了品級行列。
雖然一定按武職來計,轉職文官,要降等,但再降也降不出七品,甚至轉頭就能到地方任職,雖然肯定得不到一縣主官的位置,但總歸是有了官身,又可以以大將軍門下自稱,在宦途上有著旁人沒有的便利。
就像大將軍府中辭出來的幾位幕僚一般,很快就都有了職位,或去河東。或去河中。倒黴點的。或者說晉國公府那邊沒打過什麼招呼的,則去了西北。
但說起來,晉國公府幕僚選擇極為苛刻嚴厲,至今晉國公府能數得上的幕僚,不出十數,可見,能入幕晉國公府那要看運氣,也要看和大將軍的緣分。
比如說大將軍府司馬。孫文通,那就是一個蜀中降臣,在大將軍率軍平蜀的時候遇到了此人,一直重用到現在,也不曾失寵。
又比如說掌握著晉國公府資財的李博文,這位曾落拓長安,以給青樓女子填詞作賦為生,可以說是文人中的敗類,士子中的恥辱,但途逢大將軍出遊。就稀裡糊塗的入了大將軍府,如今更是掌握著晉國公的度支重責。
南十八。賢相楊感府中幕僚,楊感辭官,轉投大將軍府。
陳常壽,身體虛弱,誰也不知其來歷,只知道此人來自河內,好像突然間便出現在了大將軍府中,很多人猜測,此人可能是大將軍親戚。
這幾個人跟隨大將軍趙石日久,最少的便是孫文通,不過也足有十個年頭了。
之後到是有那麼幾個人入了晉國公府,但不久就陸續辭出,被禮送了出來,雖得了官位,但明眼人都知道,這幾位恐怕不合大將軍眼緣,或是才能不夠罷了。
是的,入幕晉國公府確實要看運氣,上門應幕,成功的也就南十八一人爾,而此人早已名聲在外,旁人比不得。
所以說,晉國公府幕僚如今寥寥無幾,最新入幕府中卻是個女人,還出自香侯府,許多人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