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團一部從靈丘向平型關方向推進。9月25日,第115師一部在平型關附近伏擊日軍,首戰告捷,一舉殲滅日軍板垣師團第21旅團一部1000餘人,擊毀日軍汽車100餘輛,繳獲了一批輜重和武器。平型關這一仗是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它粉碎了“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振奮了全國軍民的勝利信心,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使許多人由此相信共產黨不但堅決抗日,並且是有能力戰勝敵人的。接著,八路軍3個師又配合國民黨軍隊進行忻口戰役。忻口會戰歷時20余天,是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的一次戰役,也是國共合作抗日配合得較好的一次戰役。

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八路軍等抗日武裝,在毛澤東制定的“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方針指導下,深入日軍佔領區的後方,放手發動群眾,武裝群眾,開展游擊戰爭,打擊日軍,消耗其力量,切斷其交通,並在山西、河北、察哈爾、綏遠、山東、河南等省,廣泛建立了抗日根據地,使游擊戰由山區發展到平原及河湖水網地區,箝制大量日軍,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

1937年10月,國共兩黨協議,將湘、贛、閩、粵、浙、鄂、豫、皖等8省13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政治委員兼副軍長,張雲逸、周子昆分別擔任正、副參謀長,袁國平、鄧子恢為政治部正副主任,下設4個支隊,1萬多人。陳毅、張鼎丞、張雲逸、高敬亭分別為支隊司令員。

1938年春,新四軍挺進華中敵後,開展抗日遊擊戰爭,先後創立和發展了蘇南、蘇中、蘇北、淮南、淮北、鄂豫皖、皖中、浙江等敵後抗日根據地。

在八路軍、新四軍向敵後進軍的同時,共產黨人楊靖宇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抗擊日軍數十萬人難以入關南下,漢、滿、朝鮮各民族的抗日戰士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在華南,廣州淪陷後,中共地方組織也積極發動群眾,建立武裝,在廣九鐵路兩側、東江及珠江三角洲地區開展游擊戰爭。

這樣,從東北、華北、華中到華南,凡在日軍佔領區內,到處都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頑強戰鬥,形成了遼闊的敵後戰場。從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八路軍和新四軍對日軍作戰1500餘次,殲敵5萬多人,牽制敵人兵力30萬人以上,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隊的正面作戰。

戰略防禦階段15個月的戰爭表明,中國抗戰一開始就出現了2個戰場,國民黨正面戰場、共產黨敵後戰場;國民黨軍隊在正面進行內線防禦,共產黨軍隊深入敵後,舉行廣泛的外線進攻:被國民黨丟棄了的地方,隨後又被共產黨奪回,並建立起自己的根據地。

日軍在佔領武漢、廣州後,終於停止了戰略進攻。武漢戰役期間,侵華日軍總兵力為個師團,其中3個師團打廣州,個師團打武漢,進攻兵力為個師團,佔其總兵力的45%(強)。另以15個師團擔任二線守備,佔其總兵力的 55%(弱)。這就是說其二線守備兵力大於一線進攻兵力。這種情形意味著日軍進攻能力的枯竭,如若發動新的進攻,除非補充生力軍,然而日本已經沒有這樣的力量了。故而在日本佔領武漢、廣州後,不得不停止戰略進攻。

日軍為什麼要以這樣大的兵力擔任二線守備呢?這就是敵後游擊戰爭的效用。日軍二線守備兵力的15個師團中,華北佔了12個師團,其中八路軍抗擊11個師團,華中3個師團,新四軍抗擊個師團。八路軍、新四軍共抗擊12.5個師團,佔其15個師團的80%。在日軍以個師團打武漢、廣州時,不得不以同樣的兵力對付八路軍、新四軍。八路軍在華北敵佔區 375個縣中的85%的地區發動了游擊戰爭,從而迫使日軍將20餘萬大軍分兵把守佔領地。而當日軍從進攻兵力中大量轉用於把守佔領地時,其在國民黨戰場上的正面進攻便不得不停止了。

由此可見,沒有敵後游擊戰爭迫敵大量分兵,就不能瓦解日軍進攻能力,也就不能制止日軍的戰略進攻,從而就沒有敵我戰略相持形勢的出現。而敵我戰略相持,則主要是敵後游擊戰爭與日軍的相持。因此可以說,戰略防禦階段的敵後游擊戰爭是開臺鑼鼓。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遊擊戰爭迅速發展,牽制了大量日軍。這是抗日戰爭能由戰略防禦轉到戰略相持的一個重要條件。

戰略相持階段的敵後抗戰(1)

隱蔽在地道口的民兵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