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和完善。鄧小平在其《五年來對敵鬥爭的概略總結》中結合戰爭實踐深刻地認識到:“在對敵鬥爭中,要掌握住持久戰與敵強我弱的特點。……所以我們的原則應是削弱敵人,儲存自己,隱蔽積蓄力量,準備反攻。過去我們對此原則認識不夠,常常發生暴露自己的錯誤,每次暴露的結果,都遭到敵人的報復或破壞,吃虧很大。今後在一切方面都要注意不暴露,善於隱蔽地從各方面積蓄力量,要使敵人看不起我們,要善於採取一切方式去麻痺敵人。惟有如此,才能積蓄起力量,也才能打到敵人的痛處。敵人也很注意隱蔽問題,如敵110師團的檔案即曾提出‘不震盪敵久,不刺激敵人,突然的躍進’的策略,實際上也是這樣做,而收到了效果(如每次“掃蕩”、蠶食前的準備),故我們一方面要隱蔽自己,一方面也要善於發現敵人。”
呂正操在1940年3月4日召開的八路軍總直屬隊幹部會上總結堅持平原游擊戰爭的經驗時突出強調指出:“戰略方針是長期的、持久的,不急於一時的勝利。”
家朱德1939年,他總結八路軍抗戰兩年來的經驗教訓時深有感觸地說:“凡是採用靈活的戰略戰術的戰役和戰鬥,我們大致就能勝利;凡是單純防禦或盲目進攻,就會遭受失敗。事實完全證明,只有爭取主動就利避害的機動戰才能致敵人於死命。
以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作為紅軍對日作戰的戰略指導方針,是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等依據對抗日戰爭時期我黨我軍所處的環境及面臨任務的全面考察與深刻認識所作出的正確決策,它是建立在以下問題的深入思考之上的:(一)抗日戰爭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敵強我弱態勢明顯。(二)動員、組織民眾抗戰是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國民黨政府懼怕民眾,因而不敢也不願意放手發動民眾。充分發動群眾,實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戰,這一偉大任務歷史性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身上。(三)國民黨是執政黨,有數百萬受過正規訓練的軍隊,武器裝備也較共###領導的紅軍先進許多,因此正面戰場的抗戰任務宜由國民黨軍隊擔任。紅軍武器裝備差,數量有限,又缺乏大規模現代化戰爭的經驗,與日軍正面硬拼,不起多大作用。但紅軍善長於打游擊戰。因此,以游擊戰爭為中心的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宜由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擔任。(四)在統一戰線旗幟下配合作戰,國民黨軍隊以正規戰為主,紅軍以游擊戰為主,這可以帶來四方面的好處:一是可使全國形成一個完整的戰場,足以陷敵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二是國共兩方軍隊可發揮各自的特長;三是國共雙方可避免或減少磨擦,有利於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四是即使正面戰場失敗,不能堅持,中國的抗日戰爭仍可持續下去,直到取得最後勝利。(五)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國共兩黨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民黨軍隊與共產黨領導的軍隊配合作戰,共禦外侮,由內戰時期的敵對關係轉變為合作關係。但這種合作關係只限於解決民族矛盾這一層含義,從國內階級矛盾上講,國共兩黨的這種對立並沒有因為民族矛盾的突出而消失。在同日寇進行殊死戰鬥的同時,共產黨人不能不十分警覺地考慮來自國內反動勢力的挑戰,為民族存亡計而確保自己的生存。“防人之心不可無”這是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留給共產黨人的血的教訓。
勝因淺析(4)
可見,堅持獨立自主,是共產黨在當時所處的國內環境並對以往教訓進行深刻反思後所能作出的惟一正確的抉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正是在上述英明的軍事戰略指導下,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從勝利走向勝利。
總之,抗日戰爭作為一場戰爭儘管成為歷史,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後抗戰的成功經驗具有長遠的借鑑意義,它向每個中國人昭示: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證,愛國主義永遠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落後就要捱打,一個國家和民族,要想捍衛自己的獨立主權,維護自己的尊嚴,必須加強軍隊現代化建設,建立強大的國防;加強軍隊黨的建設,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我軍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保證。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