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1)
戰爭奇觀 民族壯舉
中國的抗日戰爭,從作戰地域、戰略地位與戰略作用上分為兩大戰場:以國民黨領導的部隊為主擔負的正面戰場和以共產黨領導的部隊為主擔負的敵後游擊戰場。兩大戰場相對獨立又相互配合,構成抗日戰爭的總體。特別是敵後游擊戰場,可謂世界戰爭之奇觀、偉大的民族壯舉。
有誰能在歷史上找到於數百萬平方公里內進行連續8年的敵後游擊戰爭的先例?
又有誰能在世界上找到把游擊戰上升到戰略地位、讓它敲開戰略的大門,從而成為20世紀反侵略者的最強音?
毋容置疑:惟我8年敵後抗日遊擊戰爭!
八路軍、新四軍邁著鏗鏘有力的步伐向敵後挺進。
八路軍、新四軍所到之處,破碎的山河開始聚合,塗炭的生靈得到拯救,昏暗的天地泛出紅潤。
八路軍、新四軍所到之處,抗日的力量不斷發展壯大,日本侵略者的墓坑越掘越深。
但許多人對於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後抗戰所取得的豐功偉績並不以為然,當年的一些國民黨人罵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不打大仗,只有一次百團大戰,而常常誇耀自己打大仗。今天的許多人也認同這種說法。
難道敵後抗戰真的除了百團大戰就沒大仗了嗎?非也!讓事實和數字來說話。
有人曾對國民黨軍隊參加諸會戰與共產黨軍隊經歷的那些慘烈的“掃蕩”和“反掃蕩”作戰作過分析比較後認為:日軍投入兵力除早期的淞滬、武漢等少數戰役外,尤其是1939年進入戰略相持以後,在多數正面戰場上投入的兵力規模並不比敵後反掃蕩作戰大。
日軍作戰以大隊(營)為基本單位。每個大隊戰鬥兵員800餘人,全部兵員1000餘人, 再加上支援部隊(騎,炮,工,輜)要超過1500人。日軍正面戰場作戰,規模最大的幾次(如長沙,隨棗等),投入兵力30個大隊左右,四五萬人,多數戰役投入兵力只有十幾至二十個大隊,二三萬人。而敵後戰場,日軍對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實施的軍分割槽一級的掃蕩作戰,投入兵力至少10個加強大隊,15000人以上。 這樣的作戰有上百次之多。而投入三四十個大隊,五六萬以上兵力的掃蕩作戰也有將近20次。其中,1941年掃蕩晉察冀動用了80多個大隊10多萬人。 數千人規模的掃蕩更是數不勝數。而且這些戰役除日軍外還要加上相當規模的偽軍。
就戰鬥效能而言,國民黨軍隊平均20至30個師與敵1個師團對峙,戰場上10到20個師打1個師團也屢戰屢敗。而共產黨軍隊在華北戰場以215個團級部隊對抗日軍214個步兵大隊和221個特種(騎、炮、工、輜)大隊。共產黨軍隊反掃蕩作戰的兵力一般處於劣勢(火力就更不用提了),卻常常勝多敗少。戰術層次則共產黨軍隊3個團對日軍1個大隊(兵力三比一,火力相當)即可保證將敵全殲,後期甚至出現很多一二個營全殲敵1個大隊的戰例。
對此,連日本人也深有同感。日軍華北方面軍第101師團作戰主任參謀中村三郎中佐在回憶說,“中###隊的行動輕快敏捷,精通地理,捕捉消滅甚難,甚至(日軍)還經常遭到中###隊的伏擊”。1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華北方面軍參謀部任職的加登幸太郎說,“現在回憶起來,筆者在任時,整個方面軍一天平均死傷50名。50名雖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離開戰列,是大消耗戰”。這一日常的消耗(顯然它不包括一些大的軍事行動——如“掃蕩”中的傷亡),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實際上相當於每年進行一次大的會戰所造成的損失。可見,這樣的“日常”消耗,日軍的確難以承受。
當時華北淪陷的縣屬超過500個,以一個縣每天只消滅一個日軍的話,則日軍每天的損失要超過500人,這相當於一個步兵大隊的八分之五,一個混成旅團的五分之一,反過來講,也就是平均大約2天可以消滅日軍一個大隊,5天消滅其一個旅團,20——40天消滅其一個師團。聚少成多,由此可見游擊戰爭的威力所在。
可見,以看似微小的每天每縣只傷亡1人,即每天500人這樣的消耗率,日軍也是持續不了幾年的。在抗日戰爭的8年中,我敵後戰場共殲日軍52萬餘人,就整個中國戰場來說,日軍被中國軍隊斃傷俘的總數,據日本方面的統計達133萬餘人(棟田博:《兵隊日本史》第280頁,東京新人物往來社1975年6月版)此外,敵後戰場還殲滅了大量的偽軍。總起來講,敵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