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軍隊不是那些連鐵器都沒有美洲人,而是擁有火槍和火炮的強大軍隊,所以在吃了幾虧後,他們只能選擇默默忍耐,等待著國內艦隊的到達。
接下來的數年裡,大明與西班牙就在美洲展開了無數次的戰爭,雙方投入了大量的海陸軍隊,整個美洲西海岸戰火連天,甚至陸地上的戰爭還把當地的美洲人牽扯進來,這主要是西班牙人對美洲人實行的屠殺激起了這些人不滿,現在看到大明的到來,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想法,開始與大明展開合作,而大明也願意給西班牙人找一些麻煩,於是就給了這些美洲人許多幫助,比如武器方面,這使得美洲人戰鬥力大增,開始組建起小股的部隊騷擾西班牙人後方。
不過西班牙人也不傻,他們感覺到大明與美洲人聯合在一起後,也立刻轉變策略。開始扶持一些美洲人做為自己的幫手。結果整個中南美洲是亂成一團。無論是海洋還是陸地上,到處都是戰爭。
大明的國土遼闊、人口眾多,而且工商業十分發達,這使得大明的國力強盛之極,可以支援海外的軍隊長年累月作戰,但是西班牙卻沒有這個優勢,所以他們在與大明激戰了幾年後,國力大幅度衰退。再加上歐洲也不太平,他們必須要保持足夠的力量自衛,於是在這種情況下,這場西班牙與大明的殖民地爭奪戰,最後以西班牙主動求和做為結束。
大明與西班牙雙方簽訂了條約,在美洲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其中大明佔據美洲的西海岸,而西班牙則佔據美洲的東海岸,想要進入對方的勢力區域,必須經過對方的同意。至於陸地上的劃分。就沒有太明確的條約,只是籠統的制定了“誰先發現就屬於誰”的條文。而且雙方都要保持克制,不能擅自發生衝突等等,這主要是美洲的區域太大了,短時間內兩國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利益衝突。
當然這種和平其實是十分短暫的,因為大明與西班牙的戰爭並沒有決出勝負,確切的說,是雙方都沒有認輸,西班牙只是因為國力不繼,所以才暫停了戰爭,而大明則需要時間搶佔美洲的地盤,所以才達成了這麼一份條約。
但是在短短几年後,大明與西班牙再次發生衝突,然後就是一場打打合合,似乎沒有止境的戰爭,這場被後世稱之為“美洲爭奪戰”的戰爭足足打了上百年,最後以西班牙的衰落而結束,而大明則趁機接管了西班牙在美洲的地盤,成功的佔據了大半個中南美洲。
對於這些海外的擴張,周重其實在幾年前就已經不太重視了,一來大明的國土已經足夠龐大了,人口的增長已經有些跟不上了,二來太大的領土在管理方面也有些問題,比如南洋那裡,就有人想要劃地為王,只可惜還沒等他們發動,就被錦衣衛察覺到了,然後就是大軍的清剿,而且對於這樣的分裂勢力,周重一向是心狠手辣,每次都是血流成河,這也極大的威懾了那些野心家。
隨著兒子朱載垣的成長,周重也在慢慢的放權,畢竟相比之下,他的長子才是大明合法的繼承人,他可不想因為皇位而讓兒子對自己產生怨恨,甚至發生父子相殘的慘劇。不過周重雖然在放權,但他最後卻又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限制皇權。
皇權是個很危險的東西,特別是對於大明這樣龐大的一個國家,整個國家的安危都系在皇帝一人身上,若是遇到一個英明或平庸的皇帝,對於帝國來說都是一件好事,甚至一個發皇帝會讓帝國更加興盛,但若是遇到一個胡作非為或昏庸無道的皇帝,那對整個國家來說簡直就是一場災難,歷史上無數次的教訓告訴我們,皇帝對於一個帝國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想要改變皇帝對帝國的影響,就必須削弱皇權,只有皇帝手中的權力變小了,那麼他對帝國的影響也就變小了許多,哪怕是遇到一個昏庸無道的皇帝,對大明所造成的傷害也是有限的,而想要限制皇帝的權力,周重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內閣。
當年太祖朱元璋廢除了宰相之位,將大小政務都一下子攬到自己身上,可惜皇帝不是超人,他也需要一些人來分擔自己的政務,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內閣就出現在,而且慢慢的形成完備的內閣制度,可以說內閣已經完全的替代了原來宰相的位置。
皇權與相權向來都是相輔相成卻又相互牽制的,朱元璋的無心之舉,把相權分擔內閣的幾個大臣身上,這樣就不用擔心朝中會有權臣出現,而且內閣可以承擔更多的政務,這也從皇帝手中分去了更多的權力,當年正德不理朝政,大明依然運轉如故,這些都是內閣的功勞,而想要限制皇權,內閣就是最合適的工具。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周重開始制定一部最高法,將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