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目帶著胡梓墨一起送貨,除了不想繼續麻煩同門的好友之外,也是存著想要親自教導胡梓墨啟蒙的心思。
雖然他一道士,不能像教書先生那般,給予胡梓墨最好的啟蒙教育,但請先生甚至是送去私塾學文,不也需要束脩跟拜師銀麼。
雖說本地私塾的束脩講究個實用性,也就是送些肉乾就足夠了,但是拜師銀可不能少。
束脩加拜師銀加一起都快十大洋了,而四目身上所有餘財加起來都還不到八個,就這八個大洋還是用來購買硃砂黃表紙這些必備之物。
好了,直說吧,完全就是四目壓根沒錢供胡梓墨去私塾讀書。
其實一般孩子不可能會在這種年齡的時候進行啟蒙的,本來四目也不用現在就操心這方面,但誰讓胡梓墨天生聰慧異常呢。
若不好好珍惜這份聰慧,讓其空費時間去野蠻成長,那豈不是糟蹋了這種難得的天賦,所以四目只能自己上了。
而四目教授胡梓墨啟蒙的第一本書籍就是《三字經》,畢竟只是才一歲的小娃娃,連字都不認識,難不成還直接拿《道德經》啟蒙麼!
送貨的那一路上,四目一邊趕屍一邊背誦三字經,打算先讓胡梓墨背熟,然後在找時間教導其認寫字。
三字經這東西,胡梓墨雖然在上小學的時候就曾學過也熟背過,但十多年時間過去了,三字經裡面的大部分內容已經全都還給了當年的小學老師。
只還記得開頭的那麼幾句,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經過四目教授,胡梓墨倒也回憶起來了不少內容。
沒用幾天的功夫,就能把三字經通篇熟練背誦出來。
這種表現,更讓四目加深了胡梓墨天生聰慧的印象(人設)。
既然三字經已經通篇熟背,那麼自然就該到學習寫字了。
民國時期的文字還是繁體,雖說簡體字大多數都是根據繁體字簡化改造而來,但習慣了簡體字,在去學習繁體,還是令胡梓墨頗感頭痛。
所幸,胡梓墨雖然字寫得既難看又彆扭,卻不妨礙他認識,反正連蒙帶猜得也能猜出個大概的意思。
胡梓墨啟蒙學習的速度,遠超四目得預料,但身為道士,肚子裡面的墨水也是挺多的,不然又如何讀通那些更加難以理解且玄奧異常的道經呢。
倒也不用擔心自己肚子裡面沒有存貨來教導小徒弟。
等胡梓墨練習寫字,寫得越來越方正,越來越好看漂亮之後,四目就開始教導他《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等等一系列的啟蒙書籍。
可四目哪裡知道,胡梓墨有著前世記憶,雖說前世上學時學到的知識,已經多數還給了老師們,但卻並不是徹底得遺忘掉,只需要稍微多看多背誦幾遍,就又全都拾了起來。
至於學字練字的進度也如此之快,完全就是因為他動用了簡化系統,把第一本學習的《三字經》給直接簡化成為了技能。
如此一來,再也不會忘記三字經的全部內容不說,連帶著書法字跡都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層次,古往今來只要是出名的書法字跡,簡化系統一股腦地全都灌輸進了胡梓墨的大腦。
三字經通篇共一千一百四十五個字,華夏從漢朝至今,總共也才九萬多個漢字,而三字經就在九萬多漢字當中佔據了一千之多。
把這一千多漢字全都分開,也足以讓胡梓墨看懂不少繁體字的書籍了。
若不是年齡小,身體沒有長開,手腕也沒甚力氣,這才會給人一種初學者,但進步飛快的感覺。
在跟隨師父四目接貨送貨的旅途當中,胡梓墨也利用系統陸續簡化了《百家姓》、《千字文》等啟蒙書籍。
至於說胡梓墨哪來的功德陰德用來簡化?
這就不得不說,跟著師父四目一起趕屍迴歸故土,這一行為倒也符合地道的運轉,地府是什麼地方?
那是地道的代言者,幫助地道維護維持生死輪迴秩序之地。
而送亡者遺體迴歸故里入土安葬,也能讓已經進入地府的魂魄減少幾分怨恨之氣,這是有利於輪迴的,所以自然會有極少量的陰德和更少的功德賞賜給四目師徒。
積少成多之下,自然也能夠使用系統進行簡化了,再者說三字經這些幼童啟蒙類的書籍,簡化也用不了多少的陰德功德。
真正的耗資大戶乃是道經,不管什麼型別的都需要大量功德或者陰德才能進行簡化。
像是四目送貨路過一些亂葬崗之類的地方時,經常就會稍作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