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伐埃爾,編劇:華依達,貝拉·巴拉茲,佈景:安德烈耶夫,攝影:F.A.華格納,主要演員:(德語版)卡洛拉·內亞,R.福爾斯特,F.拉斯普,(法語版)普萊讓,弗洛萊爾,莫篤)。1932年:《同志之誼》(《煤礦慘劇》,編劇:卡爾奧登)。1932年:《亞特蘭梯德》。1934年:《堂吉訶德》(編劇:莫蘭德與阿努克斯,根據塞萬提斯原作改編,攝影:法卡斯與鮑梯埃,作曲:J.伊伯特,主要演員:夏里亞賓,多爾維爾)。同年在好萊塢攝製:《現代英雄》(根據布隆姆菲爾德原作改編)。1935年(在法國):《自上而下》。1937年:《女大夫》。1939年(在法國):《上海的悲劇》,《苦惱的姑娘們》。1941年(在德國):《喜劇演員》,《費利納》。1943年(在德國):《巴拉塞爾蘇斯》。1948年(在奧地利):《審判》。1949年:《神秘的深淵》(在奧地利)。1952年(在羅馬):《無聲的聲音》。1953年:《蠢事》。1955年(在維也納):《希特勒的末日》。1956年(在慕尼黑):《此事發生在七月二十日》(編劇:古斯塔夫·馬查蒂)。1956年:《獻給貝蒂娜的玫瑰花》。
讓·班勒維
(JeanPainleve,法國,紀錄片導演)1902年11月20日生於巴黎,父保爾·班勒維是數學家與政界人物,原習醫。
1928年他的第一部科學片上映:《章魚》(攝影:A.雷蒙)。1929年:《海蝟》,《水甲蟲》(攝影:A.雷蒙),《棘魚的卵》(攝影:J.班勒維),《海蜇》(攝影:A.雷蒙),《諾爾梅醫生的血清》,《狗的復活》。1930年:創辦科學電影研究所,上映《寄生蟹》(攝影:雷蒙,作曲:喬貝爾),《蟹與蝦》(攝影:E.洛泰爾,作曲:德蘭諾伊)。1931年:《纖難的分裂》,《海藻細胞染色體的運動》。1932年:《硝酸銀的起電盤》。1934年:《海馬》(攝影:Q.雷蒙,作曲:D.米洛)。1936年:《漁船上的顯微鏡》。1937年:《組織培養》,《藍鬍子》(由R.貝爾特朗製作的活動雕像片,作曲:喬貝爾,解說:A.—P.杜福爾),《空中旅行》,《第四維》(編劇:聖.—拉格,解說:A.—P.杜福爾),《生存鬥爭的數學表現》(編劇:柯斯坦辛,攝影與特技:A.—P.杜福爾)。1939年:《法蘭西的發明家》(音樂:喬貝爾,攝影:梅約爾,至1945年才上映)。1945年:《大蝙蝠》(攝影:班勒維,作曲:D.艾林頓)。1947年:《淡水的殺手》(攝影:班勒維),《我們的星球—地球》(作曲:G.貝納爾,A.—P.杜福爾解說),《巴斯德的科學生活》(與魯吉爾合作攝製,作曲:G.貝納爾,攝影:弗拉德塔爾),《兒童的遊戲》(1948年改名為《舞蹈的文字》,以後又改名為《動力學的文字》,攝影:弗拉德塔爾)。
喬瓦尼·帕斯特隆納
(GiovanniPastrone,義大利)1882年9月13日生於阿斯蒂,1959年6月27日卒于都靈,最初為技師、製片人,後來擔任“意大拉影片公司”的導演,從1909—1910年起攝製過許多各種樣式的影片。
1912年與L.波格涅託合作導演《特洛伊的陷落》(主要演員:A.諾威利與A.卡波齊)。1913年改名比埃斯·福斯科,攝製《卡比利亞》(編劇:鄧南遮,攝影:S.休蒙,主要演員:L.瓜蘭塔,U.馬柴託,I.A.馬齊尼,B.帕格諾)。1914年:《王家母虎》(主要演員:P.梅尼卻裡)。1915年:《火》(主要演員:P.梅尼卻裡與F.馬利)。1919年:《海達·迦勃萊爾》。
萊昂斯·彼雷
(LeoncePerret,法國)
1880年生於尼奧爾,1935年卒於尼奧爾。
1908—1912年為高蒙公司攝製了許多影片。1913—1914年拍攝《萊昂斯》系列片《巴黎的孩子》,《少年水手的故事》,《金錢的力量》等。1914—1915年:《祖國的呼聲》,《伊塞爾河的英雄》等。1916—1918年(在美國):《永遠不要忘記》,《拉斐特在我們中間》,《光榮之星》。1919年:《第十三把椅子》。1920年:《鑽石王國》。1923年(在法國):《克尼格斯馬克》。1925年:《不客氣的太太》。1926年:《**女人》。1933年:《薩福》。19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