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啊突破,戰爭日新月異,將領更要學會跟上時代,一味的跟著前人亦步亦趨,這樣的心態怎麼行呢,就是要大膽懷疑,小心求證,勇於突破,這才會超越前人,如果沒有這種勇氣,書讀的再多,最後也不過是起了個傳承的作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卻看的還不如兩千多年前的古人遠,真是羞煞。
錯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怕犯錯而不思考。
莊周聲音加大,“你們知道我為什麼不訓練你們格鬥術嗎,因為以一萬人敵一萬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十萬人敵十萬人,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平齊,缺一不可,但是一百萬人舉一百萬人,天時勝地利,地利勝人和,我大漢國現今大軍何止百萬,所缺者,天時也,所重者,亦天時也,得天時者,橫掃天下如卷席爾,何難哉。”
以一百萬舉一百萬,天時勝地利,地利勝人和。
得天時者,橫掃天下如卷席。
一時間眾人都說不出話來,不但是之前幾人,就是隨後悄悄的溜過來傾聽皇帝教誨的幾十位將官也震的呆了。
歷來的觀點,都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民心者得天下,怎麼到了皇帝這裡,卻完全反過來了,莊周有些恨鐵不成鋼的看了一眼這些將官,湛盧如此說還情有可原,畢竟她只是負責情報工作,這些人卻是真正的高階指揮官,卻連自己的看法都沒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語出孟子,但孟子此人,卻是儒家代表,也有著儒家的通病,致力於個人道德完善而輕實務,論證無限上綱上線,一直把一件小事拔高到仁義的高度,似乎只要君主行仁政,其他就什麼問題沒有了,在具體的事務上卻是極為薄弱,最典型的就是孟子口中的仁政,就是重禮教,然後種桑則有衣,養雞則有肉,種田就有糧,老百姓不餓死,就可以王天下了,沒有一點具體策略,難怪孔孟遊說諸侯都不被諸侯所喜,政見不被採納,不是因為人品不好,而是除了人品好外,提出來的東西沒有多少可行性,論證也是常常由小及大,看似很有道理,其實站不住腳,小大之間,其實並不存在多少可比性,適合於小的,並不見得就適合大的,這種類推和比喻的手法,是用來寫文章的,而儒家最喜歡的就是寫文章,從人格上否定一個人,在人格被否定後,這個人的觀點無論多出色,也自然是不敗而敗,一敗塗地,最後抱頭鼠竄,灰溜溜的躲牆根舔傷口去了。
事實上士兵計程車氣固然重要,但人力有時而窮,冷兵器時代,在人數少的時候,士兵的意志幾乎佔了決定性的作用,可隨著人數的增多,這種作用反而下降了,萬眾一心畢竟只是個形容詞,人數一多,客觀的因素就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十萬人百萬人以上,那就是佔據著龐大地域的政治經濟軍事集團,一時的勝負已經變得不再重要,士兵的素質也變得相對不再重要,兩軍的勝負只能是綜合實力博弈的結果,而不會是某一方人品爆發的結果。
在孟子的時代,戰爭遠沒有後來的殘酷,來個幾萬人的攻城戰就不得了了,所以孟子拿這個做論據來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到了後來,十萬人以上的戰爭比比皆是,這個時候,就顯得這個論斷有些偏頗了。
戰國時代,秦趙長平之戰,趙軍戰鬥力略為不及秦軍,但也是天下強軍,四十萬人在廉頗率領下扼守險要,堅壁不出,硬是差點把秦軍給拖跨,秦軍多牛的一隻隊伍啊,碰上了趙軍這烏龜殼也是毫無辦法,等到趙括領軍,趙括其實很強悍,糧道被人絕了四十六天,部下還能跟著他拼命,而且還能親自臨頭搏戰,士氣還挺高昂,可沒了地利優勢,照樣一敗塗地。
這是彼此實力差不多的,還有以弱勝強的。
三國時曹操對上袁紹,官渡之戰,袁軍十萬,俱是河北精兵,曹軍不過數萬,主要是青州兵,兵員素質相差不多,但曹軍四面受敵,打起來的時候有時是幾百人就對上袁軍數千騎兵。尤其是曹軍雖然勢力較弱,內部卻是一點都不穩固,後來光是從袁紹那裡搜出來的投敵書信就有一大籮,要說曹軍最大的優勢,其實是手中掌握了黃河地利,補給距離要短於袁軍,袁軍為了解決補給問題,不得不把軍糧集中起來運輸,結果被人一把火燒了,慘敗。
後來曹操又對上孫權劉備,赤壁之戰,當時曹軍精兵十五六萬,還有收降的劉表水軍七八萬人,而孫劉聯軍不過五六萬人,如果照一般的觀念,民心自然是渴望統一的,可是曹軍南來,水土不服,結果瘟疫流行,又不善水戰,缺少了地利優勢,結果無奈之下把船用鐵索連了起來,被人一把火燒了個大半,慘敗。
這些戰爭都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