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0部分

面前這副門庭若市的景象也就不奇怪了。亂世之中人心浮動,正是需要宗教信仰來安慰的時候,佛教思想確實比道門思想傳播得更快更猛,前來求神拜佛的善男信女數不勝數,門口的小沙彌收香油錢數的手軟,佛像前的僧人更是笑口常開。

隨著人流把整個寺廟逛了一圈,嶽松略有些失望的發現整個寺廟中並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高手,不過些僧人的佛學水平確實是有一套,在為人解答疑難,安撫心靈方面確實是別具一格,總是能把那些想要尋求安慰的富戶們說出一副大徹大悟的樣子,欣然同意為白馬寺再捐贈一批東西。

總的來說,這個佛教祖庭更側重於佛教中的‘傳法’一脈,至於存在著真正高手的‘修法’一脈,恐怕也不會存在於鬧市中的寺廟裡,倒是那個所謂的淨念禪院中有可能存在相當不錯的高手。

不過還是要按順序來,還是先去龍門石窟觀察一下還沒有遭到破壞的佛教塑像再說吧!

僱了輛馬車,跟著同去的遊人們一起出城,在車上的時候,還因為對佛經一知半解的瞭解而受到了那些善男信女們的尊敬,嶽松在覺得有些好笑的同時也在感慨著佛教的影響力,之前南北朝時期的大分裂讓佛教思想得以大興,也是為了安撫平民百姓的心靈,龍門石窟連綿數里的造像就這樣得以興建起來。

這座石窟位於洛陽南面數十里外的伊水之濱,由於該處兩山相對,望之若闕,故又名伊闕,兩岸東西山崖壁上的窟龕星羅棋佈、密如蜂房。即使是在現在這個亂世,對佛像的修建也從來沒有真正停止過,就算朝廷不撥錢,靠著從民間募捐得來的資金,留守在這裡的僧人們也依舊堅持著。

除了善男信女之外,文人騷客們也會在這裡題字留念,將自己寫出的詩文花錢請人銘刻在石壁上希望能流傳後世,只是嶽松隨便看了三四篇之後,就有一種把自己記憶中的名篇佳作留在這裡的衝動,只不過他也並沒有要做一個文抄公的願望。

站在賓陽洞的洞口處向內看去,這座在北魏時期就開始興建的洞窟一直有人在其中維護修補,力爭要把剩下的兩個洞修完,而在已經修建完成的中洞之內,蓮花寶蓋下的釋迦牟尼佛正在看著面前誠懇的信眾們。

從雕刻的角度來說,由於北魏時期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主佛釋迦牟尼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身著寬袍大袖的漢化袈裟,讓人能相信這位佛陀確實離他們並不遙遠。而在佛像之下也擺放著香爐和蒲團,有一個掃地僧人負責看護著這裡。

嶽松從來沒有入廟拜神的習慣,看了一下之後便準備離開了,只是在洞外坡道的不遠處,那個站立著的年老僧人讓他暫時停下了腳步。

眯起雙眼,嶽松喃喃自語道:“這種感覺……圓滿?不對,還有破綻!”

第三十九章 高僧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本土化的速度還是比較快的,而且它的教義也很容易被統治者所接受,各種各樣的寺廟很快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來。

不過宗教的傳播也很容易失控,那個把自己都賣了的梁武帝暫且不提,在已經發生過的兩次滅佛事件之後,佛教的各個宗脈也安分了許多,靜靜的在官府和道教的注視下發展信眾。

而在南北數百年的分裂得以彌合,天下重歸一統之後,佛門也得到了一個相當穩定的發展環境,高僧大德輩出,一時之間,竟是聲勢顯赫的壓過了道教,至於一直被壓在汙水中的魔門就更不用提了。

在所有名傳天下的高僧之中,最為人所稱頌的便是齊名並稱的四大聖僧了:天台宗的智慧大師、三論宗的嘉祥大師、華嚴宗的帝心尊者、禪宗四祖的道信大師,這四人既有說法之願,又有護法之能,實在是天下間一等一的頂尖人物。

在洛陽城內聽到過他們的名字之後,嶽松便對他們心嚮往之:這四人基本上已經可以算得上是佛門現今的領袖人物了,不排除會有一些名聲不顯的隱世人物,但他們也基本可以代表這個世界佛門的最高水平。

知識要在交流中才能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現在嶽松需要的就是各式各樣的真氣以供參考,魔門真氣排行在第一位,佛門的真氣也是緊追在後啊!

在看到那個手持禪杖的年老僧人的時候,嶽松第一眼的感覺是高深莫測,再認真看,便發現那雍容爾雅的氣質下是彷彿不可摧破的金剛身軀,縱然鬚眉皆白,仍有凜凜不可犯之威。

即使是站在那裡觀察佛像,這名老僧的周身上下看起來依舊毫無破綻,整個人便如同一個圓滿的神佛造像矗立在人前,讓那些暗懷歹意的惡人根本生不出想要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