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方才說演習中25%的命中率換算到實戰中會是多少?”威廉若有所思的問了一句,沃特福德的想法其實正是他當初致力於發展210毫米火炮的原因,所以自然無須再詳細詢問。
“可以達到5%左右,不過還有待驗證。這一命中率和我們的150毫米速射炮在4000米距離上的命中率基本是相當的。”沃特福德回答道。這位老將軍雖然滿臉的皺紋,但是說話的聲音卻是中氣十足。
“按照你的意思,150毫米火炮在6000米的交戰距離上根本就是廢炮了?”
“廢炮倒不至於,但是命中率和威力都會大幅下降。即便是英國最新式的40倍口徑的6英寸速射炮,其在6000米距離上的穿甲能力亦是不足以威脅到我們的大型軍艦的。”
“你能想到這一點,難道皇家海軍的參謀們沒有一個能想到嗎?”威廉眯著雙目,刨根問底般的說道。
“陛下,其實皇家海軍的射術比我們還要高明。早在4年前,我受到英國海軍部的邀請參加一年一度的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的實彈演習時,他們的戰列艦主炮在6000米的距離上就已經打出了20%的命中率。他們採用的是中央控制室統一的指揮的射擊方式,火炮的炮手只負責裝填和操炮,瞄準則由炮術長在中控室完成,利用手搖計算機解算出部分引數配合炮術長的經驗可以很快計算出射擊諸元,然後透過傳聲筒通知前後主炮塔的炮手,瞄準後一齊發射。這個辦法的確提高了遠距離的命中率,但是卻部分的犧牲了射速,大口徑火炮還不明顯,速射炮則影響的比較大。所以我們在試用了一段時間後便放棄了,而且即便是大口徑火炮也只有在距離4000米以上才有點用處。距離較近的情況下,採用直瞄射擊就可以了。”
“你的意思是採用新式戰術必須保證我們軍艦的速度高於對手,以確保在我們希望的交戰距離上作戰?”
“是的,陛下。這正是遠距離交戰所必須的硬體條件,假如我們的船速不如對手,那麼一旦被對方巡洋艦靠近,其6英寸級別的火炮就可以利用數量優勢反壓8英寸級別的火炮了。英國人本打算在戰列艦上應用這種射術,但是戰列艦的速度比起巡洋艦來還是差了不少,所以也就沒有下文了。”
“這的確是一個很有趣的思路。”威廉微笑著點點頭。他大體知道那個年代的英國巡洋艦並不被賦予很多的戰鬥任務,所以極少裝備8英寸級別的火炮,基本上還是6英寸包打天下的時代,一直到1890年代最後兩年,威廉懷特從義大利偷師回來後才有所改變。
“‘威森堡’號6門主炮可以同向射擊,射速也十分的不錯。理論上,這樣火力密度足可以保證我方不斷的命中敵方軍艦,從而連續干擾對方的瞄準,所以即使對上其他國家口徑更大的戰列艦也未必會落得下風的。”沃特福德繼續微笑著說道。
只聽“轟”的一聲。
遠處,“威森堡”號瞄準完畢,全艦六支黑黝黝的炮管同時噴射出明亮的火焰。
十秒鐘後,從望遠鏡中看去,第一次齊射沒有取得命中,彈著點大約偏差了幾十米。
“遠距離射擊測距很重要。”威廉放下望遠鏡說道。
“陛下對於海戰的要點還真是瞭解頗深啊!”沃特福德高興的笑道:“‘威森堡’號採用卡爾蔡司工廠最新研製的1。5米基線測距儀,比傳統的六分儀測距無論在精度還是在速度上都提高了很多。”
他告訴威廉說,1892年初,從英國傳來的情報說,皇家海軍開始採用一種先進的光學測距儀以取代老式的六分儀。隨後,沃特福德派人採購了幾臺回來,但是隨後發現測距的誤差還是很大,而且使用也不方便。於是他便著手組織國內的光學裝置廠商開發研製效能更好的測距儀器。
此時的卡爾蔡司光學儀器公司已經是世界知名的光學巨擘,蔡司本人是高倍顯微鏡的發明者,而且全世界高階透鏡的正弦玻璃都來自這家公司。1892年的時候,蔡司本人此時已經去世了,公司由年輕的光學物理博士恩斯特阿伯主持。
恩斯特在接到海軍的邀請後,根據英國的測距產品迅速開發出德國第一代1。5米基線測距儀,在精度上大大超越了英國同行。
該型產品也受到了沃特福德的交口稱讚,以至於第一臺樣品在“威森堡”號舾裝期間被安裝上艦。
“轟……”遠處再次傳來火炮的轟鳴聲。
第二次齊射,“威森堡”號的6門火炮打出了漂亮的跨射,六道粗大的水柱分別出現在拖船的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