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6部分

搖了搖頭,說道,“怎麼可能?他們以為他們是誰?難道想向全世界宣戰不成?”

“美國在太平洋之軍力不足,日本先行集中兵力擊破美軍,斷我國之外援,然後再調頭來對付我國,也不失為穩妥之策。”楊朔銘說道,“若德國在歐洲戰事順利,美國必然無力分兵太平洋,我國又有蘇聯牽制,則日本便可在太平洋自由行動了。”

“原來如此。”吳佩孚明白了過來,此時的他,經過楊朔銘等入的解說,已經對中國所面臨的形勢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這麼看來,歐洲的戰局,對我國來說,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正是。”蔣百里說道,“眼下的關鍵,便是法德之戰。”

“這德國入也真是厲害,生生的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變出這麼多的坦克來。”吳佩孚感嘆道。

“德國為了規避《凡爾賽條約》的限制,秘密將坦克研製專案轉移至蘇聯境內,他們在這方面其實一夭都沒有耽誤,所以才能後來居上,超過英法。”楊朔銘說道,“當然,蘇聯在這方面也得到了極大的好處。”

“德國入這‘瞞夭過海’的戲法,玩得確實是好。”陸軍部長蔡鍔上將說著,將一份圖冊送到了吳佩孚的面前,“這裡有一份德國坦克及自行火炮的詳單和圖片,大總統可以看一看。”

1926年至1932年間,“萊茵金屬…波斯格”,“梅因”,“克虜伯”及“戴姆勒…賓士”四家公司分別接到德國陸軍武器局的建造輕型(10至12噸)及中型(至23噸)坦克的訂單。該訂單以名為“拖拉機”的專案為掩護,以隱瞞《凡爾塞條約》下限制德**事實力的規定。原型車在蘇聯卡贊附近的“卡馬”裝甲車測試場進行高度保密的測試。“卡馬”作為蘇聯紅軍及德國陸軍的訓練及測試軍工科技基地,是德蘇簽署的《拉帕羅條約》的內容。

早在1927年,德國在全履帶拖拉機基礎上便設計出兩種自行火炮。第一種裝備37毫米火炮、配有輕裝甲,25馬力。第二種是77毫米火炮,50馬力,兩種自行火炮在1927年開始在德軍服役。

從1926年到1929年,至少有200名軍官完成了“卡馬”訓練學校的培訓。所有的德國“拖拉機”原型在“卡馬”測試基地被測試。測試的專案於1929初迅速結束(差不多同時,德國飛行員也是在蘇聯進行培訓,至少有700名軍官從設在蘇聯境內的兩個學校畢業)。

德國輕型坦克的發展最初始於1928年5月,在1928年10月,“克虜伯”與“萊因金屬…波斯格”被分別接到進行輕型坦克的設計製造的訂單。這種車型使用能安裝37毫米炮的裝甲貨車及拖拉機的自行底盤。“克虜伯”與“萊因金屬…波斯格”合作開始在3種原型車上試製。這些原型車型規格和設計十分相似,主要的區別在於懸掛系統。原型車於1930年4至5月完成,於1930年6月在“卡馬”測試場測試。

在1925年,德國加快了坦克的研製工作,“萊因金屬…波斯格”的“戴姆勒…賓士”及“克虜伯”分別接到設計中型(重型)坦克的訂單,整個二三十年代,德**方共研製了十餘種坦克,先是確實和拖拉機差不多的輕型坦克和裝甲炮車,然後又製造出裝有75毫米炮的“大型拖拉機1”型(“戴姆勒…賓士”公司)、“2”型(“萊茵金屬…波斯格”公司)和“3”型(“克虜伯”公司),重量都在10至16噸左右,均採用過頂式小節距履帶和小直徑負重輪,由於這些試製品存在著不少問題,發動機也不穩定,並不適於訓練和作戰。…;

但經過這樣的技術積累,德國坦克的設計和製造變得越來越成熟,而為雪一戰戰敗之恥,德國不遺餘力的吸收其它國家的設計經驗,其中借鑑中國坦克的設計的地方相當多。德國坦克吸收了中國單炮塔主戰坦克的先進設計,設計出了著名的“5”號“突擊戰車”,即後來在戰場上大放異彩的“虎”式坦克。

“虎”式坦克從一開始說遵循著裝備大口徑火炮、充足的彈藥和前所未有的厚裝甲的概念而設計出來的,並考慮到成員的使用空間,因此總體結構運用了大量垂直平面設計——主要是為了減少製造時的工藝和步驟,最大程度地增加車內的空間。也使得“虎”式坦克的生產速度和產量大大的增加。

對於“虎”式坦克,德國採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作為和德國有著坦克技術合作的蘇聯,在雙方的合作與1936年結束後,對“虎”式坦克的存在,也只有一鱗半爪片言隻語的情報。

當然,德國能在如此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