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部分

7 月 27 日,他同布萊德 雷和登普西會晤。他為美國人的勝利喝彩叫好,並指出:“其他一切地方的

一切行動都必須為著協助美國人的作戰。”因此,他放棄了原先由英國人和 加拿大人向卡昂和奧恩河以東繼續進攻的打算。其理由是,這裡的作戰已達

到目的,不大可能有更多的德軍師團上鉤。蒙哥馬利指出,英國人戰線上的

3 個德軍裝甲師都擺在中部和東面,他命令登普西在英國人戰線的正西面從 科蒙地區全速發動一次 6 個師的攻勢。第 2 天,蒙哥馬利獲悉“眼鏡蛇”戰

役進展的訊息後,他告訴登普西“加大油門向維爾挺進”。

蒙哥馬利之所以發出這樣的命令是因為他確信,當德國人在美國人的 打擊下撤退時,他們首先會從科蒙開始向東,然後到達奧恩河的內陸河區,

最後在卡昂和法萊斯之間的高地落腳。登普西的進攻叫作“藍上衣”作戰, 於 7 月 30 日開始。它具有兩個令人感興趣的特點:第一,各級指揮都很內

行,使這次戰役能正常進行。第二,如同在阿拉曼的“增壓”作戰和在馬雷 斯的鉗形攻勢左翼一樣,“藍上衣”作戰極好地表明,從戰略上說,蒙哥馬

利顯得固執、呆板(一旦他的決心已下);但從戰術上說,一旦有突然出現 的機會或遭到意外的挫折時,他卻能在戰鬥中很快地審時度勢,重新調整部 署。

“藍上衣”作戰所涉及的地域最為不利,稱為“小樹林”地帶,”北起科 蒙,南至維爾,東到奧恩河畔的蒂裡阿庫爾。該地帶地形起伏,丘壑遍地, 最高的是海拔

1200 英尺的潘松山脊。登普西用以發動攻擊的第 8 軍和第 30 軍,對敵裝甲優勢為 3:1,但步兵所佔優勢不大。鑑於上述地形,雖然敵人

士氣低落,要取得右翼那樣的引人注目的進展是完全不可能的。好幾個星期 以來,這一線相對平靜,雙方都佈設了許多地雷場。因此,頭兩天中這兩個

軍的情況大致相同:艱苦混戰,險象環生,而且似乎有點得不償失。然而, 也不乏順利的進展,一夜之間,第 2 裝甲師在科蒙至維爾的中間、在蘇勒弗

爾河另一側的貝尼—博卡日建立了一個橋頭堡,並在這裡與向英軍右翼運動 的第 5 軍會合。

蒙哥馬利的目的已經達到。德國第 21 裝甲師已捲入戰鬥。馮。克盧格 根據埃伯巴赫的建議,調動黨衛軍第 2 裝甲軍來對付登普西的主要打擊。盡 管有 3

個裝甲師在手,但他還是懷疑科蒙是否能夠守住,因此建議向塞納河 撤退。希特勒似乎也有類似想法,但他卻命令:“告訴馮·克盧格元帥,他

的眼睛應當盯住前線,盯著敵人,不要往後看。”

8 月 2 日,英軍第 2 裝甲師幾乎進了維爾城,但第 30 軍進展甚慢。同 一天,遭到反擊的第 7 裝甲師差不多被迫退回到了 48

小時前據守的陣地上。 這樣是根本不能取得勝利的。第 30 軍軍長巴克納爾曾受到登普西“不成功 就滾開”的警告,這時被撤了職;第 7

裝甲師師長厄斯金連同他的炮兵司令、 裝甲旅長一起也被撤了職。巴克納爾的去職與精悍的霍羅克斯的到來可以說 是一個巧合。霍羅克斯在突尼西亞負傷剛剛復原,於

8 月 4 日接管了第 30 軍 的指揮權。不知是由於霍羅克斯的影響還是由於突然的鬼使神差,第 43 師 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於 8 月 6

日佔領了潘松山脊的各個制高點。同一天, 美軍終於拿下了維爾。英軍第 59 師渡過奧恩河,在蒂裡阿庫爾建立了一個

橋頭堡,並打退了敵人的激烈反撲,守住了這個橋頭堡。蒙哥馬利為阻止德 軍撤退,計劃奪取 3 個“關鍵地點”,現在兩個已經到手,正在向第三點順

利前進。但就在這時,美國人和希特勒給他增添了許多心煩的事。

8 月 1 日,在歐洲大陸上的美軍的 21 個師重新組建為第 1 和第 3 集團 軍,第 1 集團軍由霍奇斯指揮,第 3

集團軍由巴頓指揮,這兩個集團軍組成 美國第 12 集團軍群,由布萊德雷統轄。布萊德雷同蒙哥馬利和登普西會商 後,於 8 月 3

日要求巴頓用“最少量的部隊”奪取布列塔尼半島,而用其餘 的部隊向南、向東突擊,掃清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