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因而在某種程度上說,辛亥革命是以失敗而告終的。其後在中國發生的各種革命運動以及復辟和反覆闢的鬥爭,都讓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歸於失敗,均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孫中山在1912年1月1日所提出的共和政治理想最終也未能實現。像以前所有王朝覆滅所經歷的一樣,清朝被推翻之後中國又進入另一個充滿暴力和混亂的時期。

歷史事實表明,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運動、舊式農民戰爭、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的種種方案,都不能在中國完成救亡圖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這些任務最終歷史性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人肩上。

辛亥革命失敗後,黑暗重新籠罩中國大地,此後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國內軍閥割據混戰持續不斷,中國相繼進入了十年國內革命戰爭、八年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的大戰亂時期。到1949年夏,三年解放戰爭勝利結束後,中國才從總體上迎來真正的“共和”時代。

第一部分 第23節:共和(10)。福哇txt小說。

從1912年清王朝的覆滅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中國都處在中華民國統治時期。“走出帝國,走向共和國;走出專制,走向民主。”這是中華民國的政治訴求。從名義和形式上來看,中華民國的政體屬於共和政體,它不同於此前中國的君主王朝,是經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鬥爭而建立起來的共和國。

但是中華民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盪大轉變時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終結階段。民國時期的中國政局,風潮起伏跌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間充滿著戲劇元素。民國時期的經濟社會動盪不安、戰亂頻繁、民不聊生民主與君主、共和與專制、復辟與反覆闢、戰爭與和平、攘外與安內、政黨與內閣、南爭與北攘這樣的時局讓政府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管理,國家的統一隻是形式上的。共和民主制的中華民國也只留下一個共和的軀殼,不僅沒有得到共和民主的好結果,反而讓中國陷入了混戰的亂局,最後形成了國民黨蔣介石的獨裁統治。因此,中華民國時期的民主共和實際上是一個不存在的虛擬共和政體。

按照“和文化”的實質和廣義的“共和”理解,“共和”不僅僅是政治上的共和政體,它還包括廣泛的“社會共和”,是各種類體的“共生、共存、共享、共榮”,這首先應該體現在國家和社會的和諧、和平與穩定狀態上。而在中華民國時期,中國一直戰亂不休,始終都處在動盪顛覆之中。所以,無論是從“政治共和”還是從“社會共和”來考量,中華民國都算不上是真正的“共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在這一百多年裡,中國一直在探索“共和”之路,這種共和不僅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共和”,更多的還是在於社會生態上的“穩定與和平”。終於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中國才走上了真正的共和之路。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宣告“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在致詞的最後,毛澤東連呼了三個口號,其中之一就是: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萬歲!

對於即將誕生的新中國,其正式名稱並沒有被確定下來,中共中央、毛澤東一般習慣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稱呼。在新政協籌備會起草各項檔案的過程中,一些代表對這個原擬的國名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如果國名太長,用時不用全稱即得註明是簡稱;民主人士黃炎培等提出:“我國國名似可將原擬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改為中華人民民主國簡稱中華民國或中華民主國。將來進入社會主義階段即可改稱中華社會主義民主國。”清華大學教授張奚若對原擬的國名提出了第三種意見:“有幾位老先生嫌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名字太長,他們說應該去掉民主二字,我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好。”隨後透過組織討論,在初步草案裡,新的國名去掉了“民主”二字。

1949年9月22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董必武在報告中對國家名稱的問題作了說明:採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名稱是因為“共和國”說明了中國的國體,“人民”二字已經把人民民主專政的意思表達出來,不必再把“民主”二字重複一次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名兼及“人民民主專政”國體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體,能夠最大程度地表達社會主義的國家屬性。這個建議為政協全體會議所接受,“中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