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是不甘心。如果說他當年輸給德才兼備英勇擅戰的英王他
還算心服口服可是最後居然輸給了一個默默無聞的皇子,他一直都懷疑當年昭和帝的提前退位是有什麼
不為人知的原因,或許跟當今太后也有關係,一個原本不受寵的才人突然一躍變成了位分尊貴的皇后誰
都會懷疑有問題。晉文帝見他老實了下來也不好再說什麼便看向凌彥問“方才你們在爭吵些什麼,朕在
大老遠都聽到你們的爭執,朝堂之上是解決問題的地方不是你們用來平衡各方勢力的地方”他說出這些
話就表示他與凌傲爭論的話題全聽見了,既然皇帝都知道了凌彥也不再隱瞞如實說道“父皇,兒臣與睿
王在爭論關於收回各地藩王封地的事情,我們都知道太祖皇帝當年賜封了五位異性王,其中有兩位因為
後人的原因已經收回其王位不再世襲還有三位沒有收回而他們的封地大都實在大宣比較富饒之地這對大
宣的國庫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兒臣建議暫時不收回睿王責提倡全算數收回因為這個我們才爭執了起
來”收回異性王封地的事情一直都是大宣皇帝比較頭痛的事情,經過幾代皇帝的打壓他們雖然都不能稱
為王但是也是世襲的侯爺,而那些異性王在封地駐紮了百年早就把自己當成了土皇帝一般,這個時候你
讓他們吐出口中的肉他們怎麼可能同意,不說他們早與與當地的土著世家盤根交錯,就算沒有讓他們從
新接受朝庭的管制那也是決不可能的事情。“父皇如今的異性王中除了東海防主力凌家暫時不必收回,
南安侯凌瀚海已經世襲的侯位而且他們一族與我大宣皇族比較親密,其餘的浙新的姑蘇家和瀧豐的晉家
都必須收回,兒臣調查到他們在封地加重百姓的賦稅,佔用良田修建宮殿甚至有為了一自私慾改道河流
走勢的情況,如今浙新與瀧豐一帶的百姓早就不甘沉重的賦稅欲揭竿而起反抗,若真的讓這些事情發生
不僅百姓會民不聊生就連大宣的社稷也會受到影響。孰輕孰重還望父皇思慮周全”凌傲也站出來解釋。
“你們就是在為這些事情爭吵不止,太祖封的異性王雖然現在沒有的王位但是他們依舊是侯位,要收回
賜發的封地談何容易,你們在爭論不休卻不肯多用心思在其他事情上,朕只是病了些日子不是已經死了
,你們如此明目張膽主張削藩是想邀功嗎”聽出皇帝的語氣不是很好凌傲與凌彥立馬低頭認錯“父皇息
怒兒臣絕無此意”長歌看到這裡走出列說“陛下息怒,兩位王爺的話確實是難聽了些,只是陛下可願聽
長歌一說”晉文帝看到長歌出來臉色恢復了一點點“說來聽聽” “我們都知道當年追隨太祖皇帝的幾
位開國元勳都被封了異性王,除了南安侯淩氏一家原本就是皇族一脈外其他四家都是草莽出身,川蜀的
公西家與黔州的張家因為無後人可繼封地被收了回來,可是浙新的姑蘇家瀧豐的晉家他們的封地一直都
是我大宣的禍害,難道陛下忘了先帝大荒那年他們的表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佔著萬頃良田卻說
因災欠收,數十萬百姓流離失所活活被餓死在浙新一代。陛下若還是顧及太祖皇帝留下的遺訓那麼就是
在為禍整個大宣的社稷” 長歌的話說得很在理但是在晉文第耳裡就是讓他忤逆祖宗的意思,收回封地
就表示不再遵循遺訓讓他做那個第一人。事實上歷代的皇帝都知道這個事情但是誰也不肯開這個頭,一
旦做了就會留下忤逆犯上的名聲沒有那位帝皇會喜歡自己死後留下這個名聲。而凌彥卻很清楚的知道這
個弱點他開口反駁長歌說“皇嫂說得句句在理,只是皇嫂在為百姓著想有可曾為朝廷設想過,一旦收回
封地那些異性王有可能會謀反來個魚死網破,如今的大宣可是再也經不起戰亂了” “端王的意思是就
放任不管任他們魚肉百姓,朝廷也不管不顧如此一來到最後或許會官逼民反,這樣的場面難道就是我們
想要看到的嗎” “既然皇嫂如此堅決的表示收回藩地不如讓睿王前去說服那些藩王,父皇以為如何”凌彥轉向晉
文帝說,聽到這裡凌傲才感覺到不對,這個時候他離開京城不就正好合了端王的意思了。“父皇此事不
宜操之過急還需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