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0部分

叫做停火,令人忍俊不禁。美國人有什麼資格談這個問題呢?請問他們代

表什麼人?什麼也不代表。他們代表美國人嗎?中美兩國沒有開戰,無火

可停。他們代表臺灣人嗎?臺灣當局沒有發給他們委任狀,國民黨領袖根

本反對中美會談。美國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其人民是善良的。他們不

要戰爭,歡迎和平。但是美國政府的工作人員,有一部分,例如杜勒斯之

流,實在不大高明。即如所謂停火一說,豈非缺乏常識?臺、澎、金、馬

整個地收復回來,完成祖國統一,這是我們六億五千萬人民的神聖任務。

這是中國內政,外人無權過問,聯合國也無權過問。世界上一切侵略者及

其走狗,通通都要被埋葬掉,為期不會很遠。他們一定逃不掉的。他們想

躲到月球裡去也不行。寇能往,我亦能往,總是可以抓回來的。一句話,

勝利是全世界人民的。金門海域,美國人不得護航。如有護航,立即開炮。

切切此令!

毛澤東為何臨時改換主意,壓住已寫好了的《再告臺灣同胞書》不發,而重寫改發了一篇國防部《命令》?

有一種說法:將遭到廢黜的孫立人將軍稱為“武賊”,毛澤東覺得仍需斟酌。

筆者以為此說也對。

但將兩文放在一起比較,毛澤東對《再》文寫法不甚滿意,恐是主因。《再》文針對臺灣的歪曲誣衊,回顧歷史,逐一評說,就事論理,循循開導,主旨清楚鮮明,態度誠懇真摯,文字上並無甚不妥。但如若更嚴格苛求地統觀全篇,話似講得稍嫌瑣碎了一些,意圖表達好像也直白有餘而含蓄不夠,談問題的起始點是否也尚覺不很高?

很明顯,《命令》在揚棄上不滿足,追求更加有氣魄和說服力的境界。

首先,我之方略,傾盤托出,彼之利害,一針見血;不談瑣事,不糾枝蔓,著眼大局,曉以大義。全文簡明雄渾,一氣呵成,閱畢,給人站於顛峰而俯覽眾山,敞開心胸而延收天地的大度大勢之感。

其次,雖為“命令”,實為政論,以政論體來寫“命令”,十分少見,大概為古今第一人。而“命令”式的政論,也顯現出一言九鼎、斬釘截鐵的獨特魅力,讀來心魄震撼,痛快淋漓。

第三,既為《命令》,物件應該是部屬、下級,毛澤東顯然已經知道了“停火”給前線官兵造成的情緒波動,他要親自撰文講道理、做工作,以安軍心,以鼓鬥志。然此篇《命令》,又以公開形式發表,可見還有宣傳目的,其中多處文字,看口氣便知,話是講給臺灣海峽對岸聽的。一篇文章,二者兼顧,話中有話,弦外有音,當事者心知,局內人肚明,這大概正是此文構思的巧妙聰明處。

《再告臺灣同胞書》雖未發表,但同樣是毛澤東於炮擊金門期間親自撰寫的重要篇章,為我們深入瞭解毛澤東鋼一樣堅硬的意圖和呈動態狀的思考,提供了有力的參照系。

10

事態發展應了軍營裡的一句常用語:計劃趕不上變化快。毛澤東的“金門炮擊,再停兩星期”未能如願實現,“暫停”剛剛延續了一個星期,形勢便要求他重作部署,恢復開炮。從軍事上看,打與不打是兩個截然相反的概念,但從政治上看,不過是兩種手段的交替使用而已,目標都是一個:對付可惡的美國人。

毛澤東中道而收回成命,事出有因。

將《國防部命令》丟擲,第一個要聽的就是蔣介石的反應。遺憾,老朋友的表現確實不夠好。14日,蔣介石接受澳大利亞記者華爾納采訪時說:“有一切理由相信,我們收復大陸的努力將會成功。我從來沒有考慮過從沿海島嶼撤軍的問題。我們決心不撤退, 不姑息, 隨時準備以更大的武力來對付武力。”17日,他在接見《紐約時報》記者麥克雷戈時又說:“我們下定決心扼守沿海島嶼,如果我們在壓力下撤出這些島嶼,反攻大陸的希望將告幻滅。”蔣透過記者向美國表示不從金門撤退的意願,可以理解,甚至應該鼓勵。然而他對毛澤東的和解姿態毫無善意回應,並仍在侈談“反攻”老調,頑劣態度又不能不令人氣惱。對其冥頑死硬這一面,恐需懷柔與敲打兼施才行,二者短期內殊難偏廢。

美國的表現又有點“太好”了。其新聞發言人首先對中國軍隊的決定表示“歡迎”,然後,很有幾分得意地宣稱,是由於美國政府的強硬政策才帶來了臺灣海峽地區的和平。並妄議:中國再次停止炮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