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國的友誼,我覺得這筆生意是非常值得的。”
謝念誠從隨身公文包裡摸出一疊紙來,因為一時間找不到合適的德文翻譯,這些條文還是中文書寫。
曼德里安把檔案交給瑪蓮,瑪蓮的中文水平足夠承擔翻譯這份不算複雜的檔案。
除開沒多大意義的文字後,瑪蓮把謝念誠的要求一一念了出來:
“一、價值500萬大洋的軍火及工業裝置。”
“二、能夠培養步兵軍官、炮兵、衛生兵等技術兵種的教官,人數越多越好,薪水按教官在德國的雙倍付給。
“三、保證謝氏集團·派往德國的軍事、民事留學生能夠入學,所有費用謝氏集團承擔。”
附在檔案後面的,是兩份附件,一份是所需武器和工業裝置的清單,另一份是謝氏集團第一期留學生的名單和意向學校。曼德里安聽完這幾點要求,看完了附件,確定了對謝念誠的判斷:和自己一樣,這也是一個有著雄心壯志的年青人。
如果這份協議長期執行下去,謝念誠能取得成功的話,那德國在遙遠的東亞,就有了一個盟友,而這個盟友,戰略形勢上和德國的竟然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先看看這百來年漢國的歷史吧:
漢歷1859年3月至6月,大漢帝國海軍和急速擴張的英國海軍在西印度洋的阿拉伯海發生激烈海戰,經過長達三個月的漫長戰鬥,大漢帝國海軍下轄的印度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大漢帝國丟掉了對阿曼灣和波斯灣沿岸國家的控制權。
漢歷1867年10月開始,養精蓄銳的英國海軍和陸軍,向次大陸進軍,大漢帝國常駐藩屬國莫臥兒王國的軍隊,相繼在卡拉奇、蘇拉特、孟買、馬德拉斯、加爾各答等地與英**隊發生激戰。經過十年的戰爭,大漢帝國丟掉了次大陸,莫臥兒王國改以英國為宗主國,這是歐洲列強把觸手伸向漢國周邊的開始。
漢歷1884年,漢**隊和英軍在西緬甸的吉大港一線發生激戰,結果大漢國安南都護府的二十萬大軍,不敵英國陸海軍的聯合進攻,大敗而逃,大漢帝國丟掉了西緬甸,被英國劃入了印度孟加拉省。
漢歷1895年,英軍進攻馬來半島,攻陷檳榔海峽(馬六甲海峽)港口城市星洲,修築要塞,就此南海入海口被開啟。
訊息傳來,舉國譁然。
帝國不甘受辱,派出五十萬大軍遠征,與英軍決戰於緬甸仰光,結果再次失利。國內各軍頭趁著大軍在外,宣佈進行革命,各地駐軍紛紛發表宣言推翻帝制,締造共和,內憂外患之下末代漢皇崇明帝自縊於西京長安。
大漢共和國成立後,軍政府為了與腐朽的漢帝國劃清界限,所以把首都定到了北京。
漢歷1955年,大漢共和國安南都護府的軍隊和法國海軍、陸軍在湄公河口發生激戰,結果安南都護府的軍隊慘敗,由此法國從大漢的藩屬國安南割據了富庶的湄公河口,開始修建租借地,並把手伸向中南半島內陸。
漢歷1975年,英法聯軍聯合進攻安南都護府所在的曼谷城,結果漢軍再次大敗,不得不割讓馬來半島南部的宗主權給英國,柬埔寨東南部也成為法國的屬國。
正是由於連續的失敗,東南地區各屬國離心離德,可以說,漢國南洋各屬國,幾乎喪失殆盡。
而在漢國北邊和西邊,百年來漢國和俄羅斯大戰連連。
自1870年至今,相繼經歷俄木斯克會戰、新西伯利亞會戰,託木斯克會戰、伊爾庫茨克會戰、海蘭泡會戰、卡拉幹達會戰,不管是帝國還是共和國,大漢就沒贏過一場,特別是俄國人佔據了哈薩克之後,現在中亞各屬國都人心惶惶。
東邊的高麗國現在處在俄、漢、日本夾縫之中,先後和俄羅斯、日本簽訂了友好條約,這也表明這個最古老的藩屬國隨時都有可能丟失。
外戰連連失利,國內軍頭林立,無奈之下,京城的督軍團對外和列強簽訂了許多“和平條約”,在沿海地區開放了許多經濟特區,讓歐美列強可以自由經商貿易,算是用金錢買平安。對內則嚴格封鎖一些訊息,麻痺百姓,過一天算一天。
但幾乎所有人都清楚,假如漢國能重新統一,以龐大的人口基數、國民所受的良好教育和數千年文明古國的深厚底蘊,絕對是任何人不能忽視的強大力量。也正是這個原因,列強達成默契,那就是不直接和漢國動武,而是各自收買軍閥作為代理人,內爭不斷,這樣既能攫取利益,又能讓漢國無法強大。
曼德里安很清楚漢國的現狀。